柳琴戏(柳琴戏展现了哪些艺术魅力)

时间:2024-09-20 07:52:32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柳琴戏来历

枣庄柳琴戏起源于流行滕、峄一带的花鼓、锣鼓冲子、四句腔和民间小调。清乾嘉时期,花鼓在滕峄一带广泛流行,表演者身系鼓、钗,边演唱边击鼓,在间歇时击钗渲染气氛,同时这里还流行说唱形式四句腔和周姑子,四句腔是一人起腔唱三句半,后半句众人帮腔。

柳琴戏展现了哪些艺术魅力

柳琴戏始终扎根在农村,表达的是农民的所思所想,体现的是农民的喜怒哀乐,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听柳琴戏是一代代农民和众多都市民众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享受。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柳琴戏对人们都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时至今日,其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柳琴戏什么调

民族乐器都是D调,柳琴就是定四弦音g、d1、g1、d2,四度五度四度。1=C空弦就成5252音。1=D就4141音。

柳琴戏原属壶天(小也,非道场)小戏,又称“拉魂腔”,源于山东兰郯一带(今临沂、郯城、新沂),生成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原与淮海戏、泗州戏、茂腔、柳腔同属拉魂腔系列,新中国成立后,因流驻地不同而称谓不同。

柳琴戏起源于清代中后期灾民四方游走及农民劳作时的号子,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柳琴戏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唱腔上不仅有本腔,还吸收了很多当地民间小调、乞讨腔、哭腔、喝郎(号子)等,柳子戏、花鼓戏的许多腔调也有所体现。

在徐州就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民谚,它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至今仍盛传不断。

扩展资料

演奏柳琴时,奏者端坐,将琴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琴拔多由赛璐珞片、尼龙板、塑料片或牛角等材料,制成等边三角形。以用0.7毫米厚的赛璐珞片制成边长30毫米的三角形拨片为最好,有着不掉粉末、软硬适度、富于弹性、便于控制、容易上手、音色圆润等优点。

还应将拔片每边的右侧磨簿些,以使发音清脆、洁净。柳琴拨片同拉弦乐器的琴弓一样重要,对演奏的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有直接关系。右手的持拨方法是将拨片的2/3夹于拇指和食指第一关节之间,用露出的1/3弹拨琴弦。

柳琴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扫拂和轮奏等,左手有吟弦、打弦、带弦、推拉弦和泛音等,其指法符号均与琵琶的指法符号相同。柳琴可以演奏各种度数的和音与和弦。自然泛音灵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强奏时紧张、热烈;弱奏时安静、

柳琴戏山东哪个县最好

柳琴戏最好听的还得是临沂柳琴戏剧团的。

山东柳琴戏,分布在鲁南临沂枣庄一带,属于地方戏种,在临沂设有专业柳琴戏剧团,在临沂周边县区农村传唱不衰,我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哼唱,逢年过节也有剧团下乡公演演唱柳琴戏剧目,至今我还能哼唱几句,满满的回忆。

柳琴戏历史名人

李忠志(1913——1990)柳琴戏演员。男。山东省苍山县吴坦村人。临沂市柳琴剧团创始人之一。八岁随父拉魂腔艺人李玉琢学艺,后拜著名拉魂腔艺人梁学惠(梁四爷)为师,工生旦丑。属“邱门腿”。十余岁登台,初搭梁学惠班,后自组班,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流动演出,逐渐成为能戏甚多(百余出)、行当寛泛,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柳琴戏名艺人。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两次组班赴上海演出。在沪期间,和徐茂银等一同应邀参加了电影《武训传》的拍摄。

李忠志唱做技艺娴熟,兼擅文武场。多才艺,勤于钻研,对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曲牌及锣鼓经等多有创建。

1953年,带弟子李春生与冯世选、孔春兰老艺人等到临沂共同组建临沂专区柳琴剧团。此期,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来临沂挖掘整理柳琴戏资料及文本,贡献良多。课徒授艺成绩显著,曾被山东省授予“山东省十大老艺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