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淮(杨淮表记特点)

时间:2024-09-20 12:30:22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杨淮表记特点

著名的《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是以具有悠久历史的褒斜道及其南端开凿的石门隧道为依托而形成的。自北魏郦道元始,宋代的欧阳修、曾巩、赵明诚、洪适,清代的翁方纲、毕沅、康有为、杨守敬、陆增祥等先贤巨擘皆曾涉足于此。《杨淮表记》摩崖为其“家族”成员之一。20世纪60年代因修石门水库,《石门十三品》被迁至汉中博物馆。

汉中因有地理之便,早在清道光年中就有略阳县令王森文的《石门碑诠》问世,同治时又被时为褒中县儒学训导罗秀书的《褒谷古迹辑略》付梓。建国后汉中博物馆的馆长郭荣章先生专力从事石门研究二十余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他们均把《杨淮表记》摩崖归为佚名摩崖,笔者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杨淮表记》摩崖的书、刻者存在着重新阐释的空间,故在此以呈拙见:

《杨淮表记》摩崖镌刻于东汉灵帝熹平二年。通高274厘米。宽上下不等,上宽73厘米,下宽52厘米。书体为隶书。共7行。行字不等。少至15字多至26字。字径5~7厘米。因镌刻于古石门洞内,故自上而下不平直,侧看有明显弧度。7行文字中第4行是中心行,也是唯一的直行。一、二、三行上部,字皆略向右倾,五、六、七行上部,字皆略向左倾。使通篇文字的上半部看上去呈一扇形,至中部时,向左右倾斜的诸行开始逐渐往中心行聚拢,至下部,七行合拢得更紧密,字也随之越来越小。远看通块摩崖文字,形同楔子,上宽下窄,如高山瀑布陡泻。

镇杨淮连铁路经停几个站点

全线共设董集站(接轨站)、灌云站、灌南站、涟水站、淮安东站、宝应站、高邮北站、高邮高铁站、邵伯站(线路所)、扬州东站、江都站(接轨站)、泰安站(接轨站)、镇江大港站、横山站(技术站)、丹徒站(接轨站)和镇江站(接轨站)16个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