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奔马图(徐悲鸿六大奔马图真品)

时间:2024-09-20 15:35:12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徐悲鸿六大奔马图真品

《奔马图》是徐悲鸿的一幅画。《奔马图》画于1941年的秋天,画高3.26米、宽1.12米的这幅2006年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机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徐悲鸿奔马图的成就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厂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此幅《奔马图》作于一九四O年,徐悲鸿当时正旅居印度,他从报上得知中国军队在鄂北痛击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兴挥毫,写下这幅逸兴遄飞的佳作.在图中左上侧,他自题曰:"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借这幅奔马图,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明天满怀的希望以反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托物言志是他绘画的一大特色

为什么徐悲鸿的奔马图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徐悲鸿的奔马图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是因为马的精神,是忠诚,是高贵,是奔驰,是不可征服。马的神韵,则是马在与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的历史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奉献美的史诗。纵观历史。马,从远古的沙场尘烟中驰骋而来,雄浑、高昂、豪迈。

几千年来,马用自己的力量和赤诚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随人类的发展流动为一种精神,成就了源远流长的神韵。马,是保家卫国、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英雄征战疆场、驰骋翱翔的翅膀。从人类的发展中去追溯马的精神,更能感受到马是人类最亲密、最友善的朋友的真正含义。

徐悲鸿的奔马图因时因事有感而作,激情寓于笔墨间,因此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徐悲鸿奔马图艺术手法

徐悲鸿的国画具有童子功,自幼随父学习绘画,他四岁入私塾。后又留洋法国,深的西洋绘画的技法,并系统学习了西方绘画的理论,在西方素描的透视关系、空间关系、光影关系的处理上驾轻就熟,并将西方的绘画理论与东方绘画的技法结合起来,产生了独特的笔墨效果。后来他强调"尽精微、致辞广大"、"惟妙惟肖"、"直接师法造化"就是这种东西方绘画技法融合的体现。徐悲鸿所画的奔马图以形神兼备著称,奔马的神韵跃然纸上,整体造型俊朗丰满。

头部使用虚实变化的用笔勾出头颅的轮廓,通过墨色的变化来体现体积穿插关系,使头部的刻画相当生动,特别是头部用淡墨皴染出光影的变化关系,前额的留白让笔墨更加空灵,交代了奔马头部的颅骨体积造型。

四肢马蹄部位使用浓墨勾线交代出造型关系,浓墨皴染出骨骼与肌肉的变化与衔接,墨色的虚实强调了四肢的骨骼,勾勒出四蹄生风的韵味。

马鬃与马尾在风中的舞动最难表现,然而徐悲鸿以深后的素描功底,熟练的用墨技巧将毛发的质感与飞舞的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以浓墨侧峰皴染兼具飞白的用笔技巧,寥寥数笔勾出了鬃毛马尾飞舞的动感与轻盈。

躯干的大量留白展现了奔马丰硕的体型。腹部的勾线让躯干的体积感非常具有形体的视觉冲击力,背部用淡墨皴染的寥寥数笔,勾勒出了奔马的骨骼肌理,同时也交代了奔马躯干体积的光影关系。

徐悲鸿为了画好奔马是怎么做的

徐悲鸿为了画好奔跑的马,常常跟在马后面,仔细观察马跑起的样子。有一次,他只顾观察,没有注意脚下的路,结果摔了一跤,满身尘土,手、脚、脸都擦破了。他爬起,又继续追赶。徐悲鸿对这些画作着迷,整天沉浸在马的世界里。他几乎每天都在画马,而他的小屋的墙壁上布满了骏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