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 或问子产的意思

时间:2024-09-20 16:37:02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或问子产的意思

意思是有的人问生产。

子产不毁乡校左传注音

产不毁乡校左传注音是zǐchǎnbùhuǐxiāngxiàozuǒchuán。

校汉语汉字

校,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字形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是指古代桎、梏一类的刑具。引申指田猎时用来拦阻野兽的木栅栏。

康熙字典《唐韵》《正韵》古孝切。《集韵》《韵会》居效切。並音教。《说文》:木囚也。徐曰:校者,连木也。《易·噬嗑》:屦校灭趾。疏:谓梏其行,即械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

子产这个人,是郑国的士大夫之一。

子产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子产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人,名字叫公孙侨,是郑穆公的孙子。春秋中期,南方的楚国在灭掉淮南地区的一些小国后,乘机向北发展。北方的晋国也积极开拓疆土,占领了黄河西岸和南岸,成为据有淆(即淆山)、函(即函谷关)天险的北方大国。当时,晋、楚争霸,郑处其间,“南北有事,郑先被兵”在郑国处于“国小而逼,族大宠多”,“疆场日强,民生垫隘”的背景下,

公元前552年,郑简公拜子产为相,于是子产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子产改革的宗旨就是救国救民,在政治上他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创新。

主要实行了以下几点改革措施:1、在郑国内整顿田亩,重新划分田界。使普通百姓有田可种,大大增进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郑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增加了税收,可以说利国利民。2、他创立了合理的按丘收税制度。百姓有纳军赋和服兵役的义务。3.他在郑国铸刑书,也就是把法律条文铸造在青铜鼎上,并且公之于众,这样就使得郑国有了法律,人们做事便有了准则,促使全国上下有法可依,维护了国家秩序。4、子产善于知人善任,主张量才录用,启用了许多有能力的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此外子产还主张实行百姓参与议论国家大事的乡校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推进制度和决策更加科学。人民也可以学到更多政治和法律方面的知识。最后,子产还主张做官要先进行学习,减少了没有才干做官的人的数量。

子产执政后,对弱小的郑国展开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促进了当时郑国农业的发展,国家实力也得到一定的增强。他的政策大都有利于人民,所以人民对他也是十分爱戴和拥护。在他执政的时期,郑国一片欣欣向荣。

子产一贯主张以德服民,立法、执法必须严格,不得徇私舞弊。这样任何人都不敢以身试法。就连先贤孔子都对他十分赞赏。

公元前522年,子产去世了。郑国上下百姓都痛哭不已,为他送葬。这也充分肯定了子产对于郑国百姓和国家的贡献

子产听郑国之政原文

《子产听郑国之政》是一篇关于子产治理郑国的故事。子产,又称公孙侨,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为郑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是这个故事的原文:

郑人患水,子产往视之。见其水利之便,曰:“此可以为利也。”使民为渠,十年乃成。郑人歌之曰:“子产之水,利我之田。子产之治,贤于百里奚。”

子产治郑,民爱之。郑国之人,有能者多矣。子产之时,郑国无大盗。夫何为也?子产之政明,赏罚信,有罪必罚,无罪必赏,是以民不敢犯。故子产之治,民安而国治。

这段文字描述了子产治理郑国的过程和成果。郑国人民遭受水患,子产前往视察,发现水利可以带来便利,于是让人民修建渠道。经过十年的努力,渠道终于建成,人民因此歌唱子产的功劳。子产治理郑国,人民爱戴他。在子产的治理下,郑国没有大盗,因为子产的政策明确、赏罚分明,有罪必罚,无罪必赏,使得人民不敢犯法。因此,子产治理下的郑国,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