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最早产生于哪里(南戏 朝代)

时间:2024-09-20 12:25:42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为何称为南戏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即“明清传奇”)。

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宋元时期杂剧与南剧的产生

宋杂剧、南戏、元杂剧的关系。

宋杂剧是北宋时期各种歌舞、杂剧的统称,主要继承了唐代以来的歌舞戏、参军戏等等。宋杂剧在一开始有明显的宫廷性质,说明它的艺术中心应该是北宋的都城汴梁,后来在市民阶级中发展逐渐成熟并出现了瓦舍勾栏。北宋中期以来,宋金形成对峙局面,北宋的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到东南沿海地区。不可避免以中原文化为特点和以汴梁为中心的宋杂剧也逐渐南移,宋杂剧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歌舞小戏开始融合出现了南戏,这个形成的时间在北宋宣和以后大约1125年后(北宋1127年国祚终止)。南戏最早出现在永嘉一带(现温州),因而又称为“永嘉杂剧”、“温州杂剧”,或称“戏文”。

在宋金对峙时期,金国出现了和宋杂剧相对的金院本。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条目》言:“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装。”这就说明了金院本在脚色行当和演出规制上与宋杂剧基本相同,另据《院目》记载的院本剧目很多都与宋杂剧相同,因此可以证明宋杂剧和金院本是非常相似的艺术形式。金院本的艺术中心是金中都燕(北京),可能是不愿南迁的瓦舍中的演员北迁聚集在燕,逐渐形成北派的杂剧即院本。从金院本的表演形式和剧本形式,也能证明金院本是对宋杂剧的继承关系。

为什么要提到金院本?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元杂剧与宋杂剧和南戏的关系。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由金院本和诸宫调发展而来形成的。从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人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早期元杂剧剧目是和《南村辍耕录》记载的院目相似,可以说早期的元杂剧就是对金院本的丰富和继承。后来又融合和宋、金时期已有较高发展的说唱艺术诸宫调,又充分吸收了北方各地区各民族的歌舞、伎艺等等经过发展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元杂剧艺术。北杂剧的初步成熟是在南宋末年。

现在就可以基本厘清宋杂剧、南戏、元杂剧的基本关系。南戏和元杂剧都是对宋杂剧的继承发展而来的,不同的就是南戏发展在南方元杂剧发展在北方,融合各自的地域特点逐步成熟。当然在元朝之后南北文化交流,南戏和元杂剧又互相吸收借鉴。

南戏 朝代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传统戏曲剧种。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南戏发源地

浙江温州。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的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南戏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

南戏产生后,很快向南北流布,衍变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四大声腔”,影响直达元明清乃至今天

判断:宋代南戏的起源早于元杂剧

宋代南戏的起源早于元杂剧。但具体考证不明。

“南戏”指的是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最早起源于浙江一带,故又有着“永嘉杂剧”之称。

史学界公认为南戏的形成时间要远远早于杂剧,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江浙温州一带,明朝著名学者祝允明认为靖康之变是南戏出现的重要因素。

元杂剧是一种新的戏剧样式。以北曲的演唱形式为主,形成于宋朝末年,并兴盛于大德年间的戏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即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