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时间:2024-09-20 13:28:48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应如何加快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1、提高科学技术发展,使中国从全民经商向全民学者方向转变;

2、人的素质提高了,区域之间的障碍减少,流通加快;

3、加快开发“西部”和“东三省”,中国增加除“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之外的另外2个经济引擎;

4、大力推动“南水北调”,把“塔克拉玛干沙漠盆地”变成“万里良田”;

5、山区交通改造(暂时由地方政府推动);

如何了解一个区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可以通过研究一些基本数据得出:比如季度失业率,年产值,土地价值等等,这些在当地金融机构都会有

怎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求,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谨而信思想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黄精的协调发展,

1,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2,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

3,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4,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施的两大跨世纪基本发展战略。这两大战略相辅相成

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我国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障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调结构、促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正逐渐从差异化向均衡化方向转变。

一、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创新过程中,一方面,遵循“均衡——非均衡——新的均衡”的全球性的客观经济规律;另一方面,把握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探索出“平衡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中国式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一)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阶段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平衡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央把战略目标定位在建立分布均匀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上。就全国来讲,要平衡发展;就内地来讲,要重点发展。平衡是大局,平衡中又有重点。中央在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内地为投资重点,以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工业基地为重点。同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战略部署,决定在全国建立七个新的大型工业经济中心,使之成为七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西南等内陆地区。

(二)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经济战略思想主张对外开放,建设和发展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区域经济战略的重点就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结合点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在4个经济特区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国家又先后逐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放开发海南岛和浦东,开放开发沿边沿江地区,开放开发内地中心城市,由此,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梯度推移、渐进发展、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三)协调发展与合作发展相结合阶段

1995年9月,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东部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加快了改革开放和开发的步伐。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和合作进一步发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合作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进一步拓展。

(四)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阶段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10月11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提出了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央在“十五”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一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二是实施国土开发主体功能规划;三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四是统筹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二、区域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活跃时期,呈现出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动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大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正在并将长期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些重大战略不仅直接影响沿带、沿路、沿廊的省区市,包括陕西、甘肃、新疆、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遍布全国的省份,而且间接影响广大的其他省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全国各地都在围绕上述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纷纷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极大地开拓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视野,大幅度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水平。

(二)区域经济规划的空间尺度扩大化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包括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涉及长江上中下游、覆盖东中西部地区。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编制的环渤海地区区域规划,空间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7个省区市。这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力图从更大空间范围内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的战略导向,改变原来各省竞相通过出台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带来的区域规划碎片化和盲目攀比现象。

(三)突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引领辐射作用

自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在金融、贸易、投资、通关等领域先行先试,已经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率先在长江沿线城市推广。另外,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级新区,分布在东、西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目的是通过集中政策资源和项目资金投入,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区域经济增长极,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

(四)强调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环境保护、产业转移、通关便利化、交通路网连接等领域三省市已经启动实质性合作,国务院也成立了专门领导协调机构推进三省市协同发展,这将为全国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很多省份积极探索省内跨地市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如广东省的深圳东莞惠州区域协调发展、山东省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甘肃省的兰州白银一体化发展等等,这些不同层面跨行政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协调发展或者协同发展,将会打破由于行政分割长期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促进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区经济。

(五)注重对问题区域和弱势地区的扶持

国务院专门出台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等方面的规划、意见和试点,继续加大对这些问题区域的财政投入,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区域存在的产业结构老化、下岗失业人员多、生态环境欠账大等突出问题。同时,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弱势地区的扶持,相继出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规划或者指导意见,致力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重点经济带发展趋势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为经济增长增加新引擎。应该说,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而“一带一路”则是国际区域合作发展的重点战略。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趋势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3月,我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新常态”下,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战略资源更多、战略空间更广、战略影响更大,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各国比较优势,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形成互利共赢的全球和区域经济布局。

“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落实,将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以“一带一路”为核心展开中国空间战略与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并通过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新的国际合作格局,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构建,打破欧美一统国际金融的格局。这些拓展有效扩张了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必将把中国发展带入新阶段。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

随着沿海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沿海地区的要素成本在不断提高,产业向内陆转移的趋势正在加快,京津冀地区作为北方经济版图的核心区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是城市规划与布局一体化。京津冀区域除了具备一般城市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地域集中和流动性点状布局的特征外,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该区域是集全国行政力量与经济强度于一身的经济中心与科技中心,这就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具备了一体化较为明显的空间特征,即它的等级性与多层次性。

二是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体制一体化。三省市要围绕该区域已具备的先导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强大优势,借助北京科技开发和综合配套能力强、天津科研成果转化条件好以及河北基础研究有一定特长等优势,建立科技开发与成果转换、主机生产与零部件配套的区域协作。

三是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京津冀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中国航空、海运、铁路、公路和管道网络的枢纽地带。京津冀地区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必须建立一个以联合运输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运输网络。

四是产业结构与生产力配置、基地建设一体化。应以能否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和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为准则,扬长避短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和调整自己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强同国内外、区域间的相互联合、协作和配套,逐步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自身产业特点,又能同周围区域相协调的产业结构体系。

五是旅游网络建设与综合开发一体化。京津冀区域除了具有区位优势大、交通通讯便捷、景点相对集中的条件外,还具备发展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区的巨大潜力。然而,从京津冀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素质看,仍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状态,旅游服务滞后、旅游产品单一、缺乏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是三省市旅游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资源富集、经济集聚、城市密集的区域,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是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重要的市场腹地,具有非常强大的辐射能力和连锁推进能力。

一是利用产业转移形成区域接力。产业转移是区域发展接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缓解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压力;有利于东部沿海腾笼换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综合比较优势;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优化整体产业布局,实现东中西协调发展、联动发展。

二是带动中部节点城市发展。在长江中游,通过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在上游,要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

三是劳动力回流带动人口红利回归趋势。目前在长江经济带,贵州和四川目前的人口还是在往外输出,但重庆、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已经出现了人口回流。可以预计,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劳动力的回流,这些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有所上升,而人口抚养比则会有更大的下降潜力,再加上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这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人口红利将会有所增强。

四是江海航运一体化趋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海运业发展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海航运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仅将深入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引领作用,更将建设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统筹沿海内陆开放,扩大沿边开放,将为海运业从当前低迷中冲出重围、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带来新商机。

五是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长江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而且国家已经布局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正在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新机遇。依托长江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动力。在增量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外,同时还要依托科教资源和创新丰富的优势来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地理问题的问题考虑一般都要分自然、社会经济两部分,结合地理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去作答。。。很老套了,看它有什么优越的条件充分利用起来,一个优点做一个措施;还有就是限制性因素,比如说水资源不足啊,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再比如说,社会经济上存在交通不便等限制性因素,大力发展交通。。。。。

自然、社会,扬长避短,引进技术,能写一箩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