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精编5篇)

时间:2024-09-20 13:42:39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精编5篇)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1)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轮船漂浮的原因,学习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阿基米德原理是流体静力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是解决浮力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从知识体系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在定性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是上一节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并为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基础

(2)教法建议

本节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阿基米德原理,所以让学生做好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浮力的产生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向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在这部分给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搭好台阶,修订教科书利用前面学过的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不同的知识,分析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另外,从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引导学生得出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这样就较原教科书的设计梯度更小些,利于学生理解。不然学生在得出排开的液体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后,总是很难想到为什么要称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3)学情分析

教材通过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当然,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液,还可推导出F浮=,从而了解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其它因素无关。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初二学生的思维多停留在感性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学生很难完全理解这一点,更不能熟练应用。因此,进行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教学之前,首先安排了一课时时间,让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通过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学生亲身感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材料、形状、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深度无关。同时,通过该探究活动,也可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问题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一切,都能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很好的基础。

(4)学法建议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个体合作”的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由于上节课探究了“认识浮力”,本节教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猜想,进行探究,集中一个目标探究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循序渐进,同时减少了本节课的容量,易学便教。另外,教材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而只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并用明了的图示提示实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节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常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浸在”和“浸没”的区别,“排开液体的体积”和“物体体积”的关系等,因此,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师提问: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浮力呢?

回答: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师:用秤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时,需要采用哪些具体的步骤?

生:先测重力G;再测视重F拉;浮力F浮=GF拉

老师讲解: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次称重法(可以直观的看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师:看看视频演示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么变化的,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呢?

二)学生感受活动:把空的饮料瓶轻轻的压入水中(不要装满),观察水面的变化,并且说说你手臂的感受。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结论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了来自于液体向上的浮力

2.把饮料瓶压的越深,水面上升越多

3.把饮料瓶压的越深,瓶子受到的浮力越大

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既然同时和液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大家能想到这两个量实际上决定了什么吗?

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决定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重量)

(三)提出问题: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能建立怎样的直接的数量关系?

老师引导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怎样测出被液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学生过程整理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量出这些液体的重力(排水法测物体的体积,阿基米德的贡献)

学生动手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a.如图1放置烧杯,使水正好不溢出(装满水)

b.如图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G

c.如图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重G1

d.如图4将石块浸入烧杯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减小, 石块排开的水从溢水口流到小桶中,当石块完全浸没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e.如图5测出小桶和排开水的重力G2

f.利用公式,算出石块受到的浮力

物重G/N空桶重G1/N物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N空桶和排开水重G2/N物块受到水的浮力F浮/N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换其他物体再做一次

物重G/N空桶重G1/N物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N空桶和排开水重G2/N物块受到水的浮力F浮/N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

(四)分析评估

师:我们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什么吗?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

生:物体受到的水的浮力的数量和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大小相等

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在浸没水中和部分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再用溢水杯和薄塑料袋收集所溢出的水,并测出所排的水重即G排液,从而进一步建立浮力与所排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F浮=G排液。

(五)老师针对阿基米德原理总结:

1.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等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2.液体密度相等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阿基米德原来适用于气体。

(课后可以建议学生再利用酒精做相类似的实验,得出相关的结论。)

(六)阿基米德原理简单的应用

师:人们游泳时,会有这样的体验:慢慢走入水池,发现身体慢慢要浸没时,池底对脚的支持力一直减小,到最后,没有了脚踏实地的感觉,支持力几乎为零。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人在慢慢走入水池的时候排开水的体积不断增大,所以他受到的浮力增大,水池底部给她的支持力也减小。

师:假如一位重500N的同学正在体验这种感受,求人所受浮力的大小?排开水的体积是多少?(g=10N/g,水的密度1.0×103g/3)

生:解答。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2)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学习,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浮力,学会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实验法、推导法,熟练应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排除法解决不同的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物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

教学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方法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浮力知识非常多,有些探究活动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

方法运用

运用运用实验法对浮力的存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探究;运用排除法、推导法确立与浮力大小相关的因素。

教具

(每组学生都有)

弹簧秤、木块、石块、水槽、矿泉水瓶多个、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铝块、溢水杯、小筒、牙膏皮、塑料袋多个、烧杯大小各一个、量筒、剪刀等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多个探究活动穿插地进行,环环相扣,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发进行探究活动。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不仅运用到了物理教学中常用的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对比法、实验法,还运用到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用的排除法、推导法等,可以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和发展。

教学流程简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

1.实验演示:

将乒乓球、木块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2.提问:

为什么它们会漂在水面上?

常见的现象可以引起所有学生的观察思考,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环境。

实验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

观察现象

回答:受到浮力作用课题

一、浮力

提出问题:

1.在水中所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3.你能够用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小结:

一切进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中。

引出课题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证明浮力的存在,尤其是利用称重法测量下沉的物体所受的浮力。

称重法: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3)

(一)教材:《物理通报》编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用小黑板展示)

1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运用范围。

2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诊断性目标测试

1.1 什么叫浮力?它的方向朝哪?

学生: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作用。这种作用力叫浮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1.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比向下的压力大,这个上下的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2 新课教学

2.1 通过实验观察、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将一个瘪的空牙膏管放进一个盛水的容器里,则见它沉入水底(课前布置学生带一个空牙膏管和一只杯子,进行边教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时教师提问:这个瘪的空牙膏壳为什么沉不下去呢?学生答:因为这个牙膏管比水重。

教师对于学生这样的回答,即不肯定也不否定。接着将瘪的牙膏管整成鼓状,再放进水里,鼓的牙膏管却浮于水面并未下沉(图1)。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牙膏管(其重力不变),瘪的就下沉,而鼓的就上浮呢?

学生面对这种“矛盾”的事实,思想活跃,开动脑筋寻找理由来进行解释。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学生想到:鼓的牙膏管体积变大了,它受到的浮力也变大了,所以上浮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牙膏管浮在水面时,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答:受二个力作用,即重力和浮力。接着教师在空牙膏管中加一些细砂粒,并引导学生观察牙膏管将随着加进去的重物的增多而逐渐下沉。

这时教师问:一个浸在水中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从上述一系列的事实中,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开始时,学生回答的不准确,不完整,再让同学们讨论补充,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浸入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越大。

2.2 根据实验、推理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上述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学生对浮力的大小有了初步认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两种方法去研究它。

①实验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根据教科书(物理通报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18页,演示图2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溢水杯中盛水,使水面跟溢水杯管口相平,弹簧秤甲吊着铁块,弹簧秤乙吊着一个小容器,并使溢水杯中溢出的水能流入小容器中。

将铁块部分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弹簧秤甲减小的示数与弹簧秤乙增大的示数相等。再将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甲、乙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发现甲弹簧秤示数减小的仍等于乙弹簧秤示数增加的。这时教师进行分析:甲弹簧秤示数减小的原因是因为铁块在水中受到浮力,浮力大小就是弹簧秤甲的示数减小数值,弹簧秤乙示数增加的原因就是因为溢水杯中流出的水使其重力增大。溢水杯溢出的水就是铁块在水中所排开的水。通过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总是跟它排开水的重力相等。

然后提出把上述的铁块换成石块和铝块等其他物体,把溢水杯中的水换成煤油或盐水等其他液体,得出的结论仍相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上述通过实验法已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教师对阿基米德原理又做了几点说明:a.物体在液体中,不论是部分浸入还是全部浸入,均受到浮力作用;b.浮力的大小和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相等;c.本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d.原理的教学表达式为

F浮=G排液

或 F浮=ρ液V排液g

或 F浮=ρ液V物浸g

②推理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达到熟练应用。教师又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推理法,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过程如下:

如图3所示,一圆柱体浸入某液体中,上下底面都为S,高为h,则其体积为V=Sh,设圆柱体上底面的压强为p0,则液体对上底面的压力p0S,液体对下底面的压强为:p0+ρ液gh,则下底面所受液体对它的压力为:p0S+ρ液ghS。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是由上下两底面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F下底-F上底,而F下的方向竖直向上,F上的方向竖直向下,且F下>F上。故浮力的方向与下底面所受压力的方向一致,竖直向上。浮力大小为

F浮=F下-F上=p下S-p上S

=p0S+ρ液ghS-p0S=ρ液gsh

=ρ液V物浸g=ρ液V排液g=m排液g

=G排液

③例题:有一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完全浸入水中,它的上表面离水面10厘米,且与水面平行。计算正方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大小。

对上述例题教师采用了计算压力差和应用阿基米德原理两种方法讲解(过程略)。

3 巩固新课(略)

4 布置作业(略)

(四)教学说明

这节课在引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牙膏皮的沉浮即感到迷惑,又觉得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又用实验法、推理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法直观、简明、易懂,推理法逻辑思维性强。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由知道到理解,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接着教师又举了一个例子,用两种方法解答了它,使学生掌握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4)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和解答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三)教具:弹簧秤、玻璃水槽、水、细线、石块、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木块、橡皮泥、烧杯。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学生笔答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问题1和2。然后由一学生说出自己填写的答案。教师讲评。

2.270克的铝块体积多大?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在黑板上的计算进行讲评。

二、进行新课

1.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

①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提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

学生回答并说出分析结果和道理。

教师演示实验:把铁块用较长一些的细线拴好,挂在弹簧秤上。先称出铁块重(可由学生读值)。将铁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减小,问:这是什么原因?由学生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计算出铁块受到的浮力。将铁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加大,静止后,由学生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浮力的大小。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没有关系。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可得出同样的结果。

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无论物体位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由于液体的密度和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不改变。因此,这个物体无论处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它受到的浮力都是相等的。

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体积相同,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取一块橡皮泥,将它捏成立方体,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称出橡皮泥重。将它浸没在水中,读取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以上读值和计算由学生完成)将橡皮泥捏成球形,按上述实验步骤,求出它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测得的浮力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上述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③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哪个受的浮力大?

演示: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测出它们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上述实验结论。教师总结,并结合复习提问2的分析指出,有的同学认为“较轻的物体受的浮力一定大”的看法是错误的。

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提问: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后放手,铁球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的浮力大?

学生讨论,教师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总结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析,教师总结并板书:“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密度、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2.例题:(出示小黑板)

①如图12-4所示,甲、乙两球体积相同,浸在水中静止不动哪个球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哪个球较重?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解:甲球受到的浮力较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甲球浸没在水中,乙球是部分浸没在水中,故,甲球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球排开水的体积。因此,甲球排开的水重大于乙球所排开的水重。所以,甲球受到水的浮力较大。板书:“F甲浮>F乙浮”

浸在水中的甲、乙两球,甲球较重。分析并板书:“甲球悬浮于水中,G甲=F甲浮

乙球漂浮于水面,G乙=F乙浮

因为:F甲浮>F乙浮

所以:G甲>G乙”

小结:解答浮力问题要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对于漂浮和悬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问题的重要方法。

例题:有一个空心铝球,重4.5牛,体积是0.5分米3。如果把这个铝球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它是上浮还是下沉?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要求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演算,由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针对演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评。

要求学生答出:

由于铝球全部浸没在水中,所以V排=V球=0.5分米3=0.5×10-3米3。

F浮=G排水=ρ水·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0.5×10-3米3=5牛。

因为:F浮>G球,所以铝球上浮。

铝球在水中上浮,一直到露出水面,当F浮=G球=4.5牛时,铝球静止在水面上。此时铝球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铝球的重。

小结: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铝球是研究对象。判断上浮还是下沉以及最后的状态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公式计算求解。

3.总结计算浮力大小的四种方法:

应用弹簧秤进行测量:F浮=G-F。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规则固体受到的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此式可计算浸在液体中任意行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布置作业:本章课文后的习题6、7、9。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5)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密度与浮力《§7.4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   课  题 §7.4 阿基米德原理 授课教师 侯文杰 课  型 新授 授课时间 2010.3.12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发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 先用动画激发学生想象,引发“什么是浮力”,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接着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建立浮力概念……讲练结合。 价值观 体验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 易误点 误认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一定都受到浮力作用。 流程 内       容 备  注 引入 目标 新课 故事引入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感受浮力 图片---à 再通过几个实验进一步认识浮力 ①步:测出小石块在空气中所受重力,读数。 猜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 ②步: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读数 示数变小?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 猜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 ③步:用手托住小石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 称重法:F浮=G-F’ 下面探究另一个实验 猜想:当阀门打开、气球随即膨胀,这时杠杆还能保持平衡吗?为什么? (1)、定义: (2)、方向:竖直向上 认识了浮力,那么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浸在水中的鸡蛋沉在水底,可以用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 出示结论 (1)、液体的密度 引申:液体密度越大,受到浮力越大 猜想:浮力大小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①     测出圆柱体在空气所受重力 ② 当圆柱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补充: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引申: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猜想:会不会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观察小石块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发生变化? 小结: 接下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3、阿基米德原 ①步: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石块和空杯所受的重力 ②步:把石块浸没在水面恰好与溢口相平的溢杯中,用空杯承接从溢杯里被除数排开的水,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③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承接了水后杯子的总质量。 (1)、定义: (2)、公式:  F浮=G排 = m液g = ρ液g V排 也适用于气体 总结: 课堂练习:讨论 短片 作业:试将沉在水底的鸡蛋浮出水面(注盐)。 计算浮力的方法有四个:称重法(F浮=G-F);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平衡法(漂浮与悬浮时F浮=G);压力差法。       板书 出示动画 同时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演示动画   读出此时示数 出示手   称重法 (板书)Z13T2   学生猜想(演示)     完成结论内容 Z14T12 学生猜想 板书   演示动画     板书                   与其它因素无关 JC133               JC134   ρ气   Z13T1、7 Z15T22、21   板书设计 §5.1 力 1.感受浮力   称重法:F浮=G-F’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阿基米德原理 课后反思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