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屏之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0 18:00:49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银屏之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音乐喜剧又名音乐剧。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由喜歌剧及小歌剧演变而成。它熔戏剧、音乐、歌舞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及喜剧色彩,音乐通俗易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盛行于纽约的百老汇,故又称百老汇音乐剧或美国歌舞剧。其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美国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和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完成的,1965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多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十分着名。

《雪绒花》是一首抒情的男声吉他弹唱,这首歌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歌,曲调非常朴实感人,通过对奥地利国花“雪绒花”的赞美,象征着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这首歌在片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上校家中,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第二次是在演唱会上,以此曲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其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歌曲为两段体结构(A+B)。

教学目标

(一)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雪绒花》,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并学习用二声部演唱。

(二)对音乐剧产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音乐剧的表演活动。

教学重点:歌曲情感的表现。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具:钢琴、多媒体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教师用“lu”唱《雪绒花》A段第二声部。

(二)学生模唱。

(三)师生合唱导入新课:老师唱A段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教学思路:

1、学生很熟悉歌曲《雪绒花》的主旋律,教师选择用第二声部学唱来导入,是让学生先入为主,加深印象,便于后面的合唱教学。

2、用“lu”听唱,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二、唱歌教学

(一)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合唱的歌曲片段的名称是什么?选自什么地方?

生:歌曲的名称是《雪绒花》,选自《音乐之声》。

师: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美国作曲家于1959年完成的,1965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影片获五项奥斯卡金像奖。其中的插曲《多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十分着名。

(二)学唱歌曲

1、分声部: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嗓音情况自由选择一、二声部。

2、分声部学唱歌谱。

3、学唱中文歌词。

出现的问题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分辨:

1)1=C3/4

3–5|567|i——|i——|(正确)

总很高兴见我。

3–5|567|i——|i——|(错误)

总很高兴见我。

2)1=C3/4

255|765|3–5|i——|(错误)

雪似的花朵深情开放,

20055|765|3–5|i——|(正确)

雪似的花朵深情开放,

3)1=C3/4

6–i|2–i|7——|5——|

愿永远鲜艳芬芳。

(注意“芬”的音高。)

4、学唱英文歌词

1)按节奏朗读英文歌词。

2)英文演唱。

出现的问题:

(1)单词尾音拍子不够。如:“Edelweiss”的尾音“s”收在长音即将结束的时候。

(2)单词连读,如:“landforever”省略“d”的发音。

5、合唱要求:音高准确、气息连贯,二声部和谐并注意互相倾听。

教学思路:

1、学生嗓音的差异较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嗓音情况自由选择声部,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2、对比是学生清楚发现问题的好方法。

3、按节奏朗读英文歌词有较大难度,但能尽快解决学生在演唱英文歌曲时的发音问题。

曲式分析及歌曲处理

(一)提问

1、这首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2、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什么?(A+B两段体。)

3、A、B段的旋律、节奏特点是什么?应如何来演唱?

(二)学生讨论后回答

1、这首歌曲通过对奥地利国花“雪绒花”的赞美,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2、歌曲为两段体A+B结构。

3、A段节奏舒缓,旋律起伏不大。用柔和、抒情的声音来演唱。

B段开头出现了休止,旋律出现大跳,较A段相比,用激动、热情的声音来演唱,力度相对加强。

(三)设计演唱方案并演唱。

学生1:A段一人领唱,B段合唱。

学生2:A段女声合唱,B段合唱。

(四)学生自我评价。

教学思路:

通过分析,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对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段的再创作及表演

(一)创设情景

师:我们在音乐选修课上已经欣赏过影片《音乐之声》,《雪绒花》在影片中出现了几遍?每次出现的场景是怎样的?

生:《雪绒花》在影片中出现了两遍。第一次是在特拉普上校家里,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氛围温馨而愉悦。第二次是全家在逃离祖国之前的音乐节上,满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深情而激动。

(二)学生根据剧情设计演唱方案

1、A场景:歌曲共唱两遍。第一遍由特拉普上校领唱,第二遍由特拉普上校与大女儿的二重唱。

B场景:歌曲共唱两遍。第一遍由两个特拉普上校重唱,第二遍在第一乐句后,由两个玛丽亚重唱,B段由全家及观众合唱。

2、学生课外音乐剧小组导演建议:B场景演唱前,加入台词:“我亲爱的奥地利同胞们,或许我再也见不到你们,请允许我再为你们演唱一首爱的歌曲。”

(三)师生表演(背景为电影的五个消声场景提示)

1、特拉普上校用训练军队的办法训练孩子。

2、《多来咪》。

3、《孤独的牧羊人》。

4、《雪绒花》。

5、音乐节上的《雪绒花》。

教学思路:

在学生们理解和感受歌曲情绪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性的教学,音乐剧的创作与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们在课外成立了音乐剧小组,通读了《音乐之声》的剧本,还自创了小剧本,并和老师一起排练了三个片段,虽然这有难度,但从学生们的欢歌笑语中,我知道这不仅开阔了他们的音乐视野,而是深深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五、小结、下课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