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散文(优选18篇)

时间:2024-09-20 14:35:20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语文散文(优选18篇)

语文散文(1)

一、帮助学生领会散文的意境

“情”是散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散文的意境正是内情与外景的融合,深情与形象的交织。分析散文的意境,应从具体的形象分析入手,把学生带入到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领会作者的情思,把握文章的主旨。

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时,透过细腻的描写,我们脑海中能涌现出“秋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鸣唱”“都市秋雨”“清秋果熟”五幅画面。阅读者在这些图画中,用心感受作者依凭一个普通平民的身份观察都市的秋、聆听故都的秋,不难体会到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

我们知道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情”,但似乎散文的“情”显得更为真挚、执著和自然,可以说情是散文的命脉和魂魄。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使他们设身处地通过自己的感受、联想、想象去领会文中的感情,特别是那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情。做好这一点,将会丰富学生的感情,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其文学鉴赏能力。

二、帮助学生推敲词句,重视散文的语言分析

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一定意义上得力于优美的语言。老舍说“写散文,应当字字都想过”,只有细细品味作品中那些经过作者细致观察与思考以及丰富而传神的联想所形成的语言,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其魅力。一般来讲,散文的语言分析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分析洗练准确的字词。散文很重视炼字选词,不少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用得极其准确、传神。

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为什么要用“泻”,通过揣摩品味,学生就会明白,月光是无声的,文中的意境是宁静的,只有用“泻”字,才能把读者带进一个和谐、淡雅、清幽的境界,这样才能和文章“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一基调保持一致。

分析主要的修辞手法。散文往往借助于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荷塘月色》的语言精练准确,朴实自然,清新隽永,优美动人,富有立体感、朴素美和声韵美。写花“零星地点缀着”“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写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些贴切逼真、传神的比喻,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感。

分析独特的句式。散文的句式曲折多变,如短句、长句、倒装句,千姿百态,作者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囚绿记》)

柯灵认为,散文“最贴近生活,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清谈娓娓,私语絮絮,可上九天摘星,可在挥中捉虱,意到笔随,不拘一格”;苏轼认为,散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它是一种流动的、开放的文体。这种开放就是所谓的“形散”。但是,散文的“散”并不是“散漫无章”,它没有定格和模式,营造的却是一种深层意蕴,往往又淹没在丰富多彩的形中。因此,教学中,抓住“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抓住了散文教学的纲;理解了散文的意境,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语文散文(2)

树立主题意识。

树立整体意。

树立思路意识: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语文散文(3)

本学期我担任六(2)班的语文教学,并兼任班主任工作。回眸半学期的语文教学,真是浮想联翩,历历在目,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亲一轮课程改革强劲的东风,催生了本册教材所具有的代表性,逻辑性,完整性。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原则。现将本学期第一单元《山中访友》的教学做个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为了让学生走入文本,课前我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课文说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好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第三段时,读者便才恍然大悟,原先作者要访的是石桥,树木,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粒,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我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qing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体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示想像,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述的景点,理清思路;第二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一问要引导学生透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石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关于第二问的回答,参见"教学参考"有关的资料。

总之,教学有喜有忧,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丰富自我,把握新的教学理念,让自我所教的学科更上一层楼!


语文散文(4)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语文散文(5)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作者是如何写“……”?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含蓄委婉)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语文散文(6)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的主要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解释词语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技巧: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文散文(7)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考法:

考法: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考法: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

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方法: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表达了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见关键人物的评价)

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

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

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方法: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举例:分析《穷人》中“屋外狂风大作,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什么”的题型:为什么说……

方法: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方法: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

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概括段意的要求:

(1)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语文散文(8)

第一部分 基本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快速浏览全文,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不管生词难句。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浏览题目,然后带着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第二部分 基本知识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总顺序(包括总分、分总)、参观或游览顺序、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类别顺序。

2、表达方法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小学一般只出现前三种)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一般只会考“倒叙” )

4、描写有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5、人物描写有五种: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6、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引资料、下定义……)

7、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反复……)

8、感情一般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恋、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

9、品质一般有:诚实、守信、勤奋、专心、坚强、善良、执着、勇敢、团结、爱国……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大公无私、艰苦朴素、铁面无私、以身作则、纯洁善良、见义勇为……

第三部分 基本方法

一、概括全文内容

1、本文写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找出每大段的段意串起来。

二、概括中心思想

1、本文表现了谁的怎样的精神。

2、本文表达了谁对谁(什么)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某句话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1、中心句,突出中心(或点明中心)

2、过渡句,承上启下

3、总起句: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4、其他作用:和开头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

四、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的好处:内容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的好处:语气亲切自然。(代表性的文章是《再见了亲人》的1、2、3段,《山中访友》的3、5自然段)

五、解释词语的方法

解释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1、组词法:如果要解释的一个字,我们可以组一个词语来解释。

2、分合法:如“勘测”的意思是“勘探、测量”。

3、近义词法:如“不畏”就是“不怕”。

4、反义词加否定的方法:“崎岖”就是“不平坦”。

5、描绘法:如“踉跄”是“走路不稳的样子”。

六、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9、“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__”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__”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__”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__”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__”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__”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形象生动3。夸张:突出特征4。排比:加强语气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10、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11、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语文散文(9)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标明句子出处。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语文散文(10)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欢迎关注语文月刊公众号


语文散文(11)

(一)记叙

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

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二)描写

人物描写,其技巧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中又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景物描写,其技巧在于: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做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语文散文(12)

晓荷

(1)她睡到半夜,感觉到屋里进了人,很显然,不是丈夫,因为他去值班了。因为长期失眠,睡觉对她是件困难的事情。显然,那个人以为她睡着了。

(2)然后,她看到了一个身影,手里拿着刀,在四处找东西。那一刻,她大睁着眼,内心出奇地镇定,因为绝对不能喊,隔壁就是儿子的房间,一喊,她和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她看到那个贼把手伸向她的首饰盒,那里面有一对玉镯,是外婆出嫁时的陪嫁,一直传下来,传给了她,是的鸡血玉。但她一直沉默着,直到贼离开。

(3)然后,她冲到儿子的房间,看到还在睡的儿子,眼泪就下来了。她知道,没有比自己儿子更珍贵的了。

(4)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5)那个贼却被看门的保安逮住了------在他__逃跑的时候。所以,他和两个保安又出现在她的客厅里。

(6)灯光下,她看到了贼的脸。一张十分年轻的脸,脸上还有小小的绒毛,大概只有十五六岁的样子,眼神里全是恐惧。

(7)保安问,这是你的镯子吗?

(8)她答,是。

(9)是这个贼偷走的,就在刚才。保安说。

(10)她是知道的,她抬起头看了那个小偷一眼,那一眼让她呆住了,少年的眼里全是乞求,甚至是恳求,甚至是绝望。

(11)那一刻,她的心忽然柔软起来。她有了新的决定。

(12)她说,你们放了他吧,他不是贼,那一对玉镯,是我给他的。

(13)保安大吃一惊,而少年的眼里全是泪水了。保安刚走,那个少年扑通就跪下了:阿姨,您为什么要救我?

(14)她笑了,淡淡地说:孩子,因为你的青春比那两只镯子值钱,我想用那两只镯子赎回你找不到方向的灵魂。何况,刚才我并不曾睡着,因为你手里拿着刀,所以,我没有喊,也是为了我自己的儿子。

(15)那个少年泪如雨下。

理清全文层次,你会发现小说故事情节发生了两次突转,请写出相关语句。

答:①

根据你对人物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上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词语。

答:①“她”是一个 的人。

2“少年”是一个 的人。

文章结尾处的画线句在小说中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

答: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

参考答案:

①第4自然段。②第11自然段。①她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智慧的人。②“少年”一个灵魂迷失了方向但能迷迷途知返的人。第一,从刻画人物的角度看,表现了“她”善良的心地,和她对少年真诚的开导。第二,从结构上看,与前面的“你们放了他吧”相呼应。也是为后文“那个少年,泪如雨下”的情节做铺垫。



语文散文(13)

树立主题意识。

树立整体意。

树立思路意识: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语文散文(14)

第一步——做题之前的读文

这一步要求有“三读”。“一读”――文章主题。“二读”——文章结构。“三读”——读出重点词、句、段。

首先,一定要读出文章的主题。现在的现代文阅读大多是阅读鉴赏散文。散文“形散而神聚”,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而主题集中。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围绕文章的中心来选材,一定要读出文章的中心。另外,很多问题表面上没有考文章的主题,但是回答的时候必须答出主题。例如,问文章的某段材料什么作用。文章的材料能有什么作用呢?其中必答的一点是,它一定是为了表达中心服务的,尤其是正面的材料的时候,就必须答出这段材料为某某中心服务,很好地表达了某某中心。因此,第一步中一定要尽量读出文章的主题。

其次,要读出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理解了文章的思路对理解文章主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两个问题要同时解决。而且,理解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对于常出现的大分值概括信息题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出现遗漏信息点。再者,读清楚了某些结构,例如,总括段、过渡段等,可以帮助回答某些问题。

再次,要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词句。何谓重点呢?例如各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中的中心词,例如段落中的抒情或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常常是作者最直接表达主题的地方,也常常是后面做题时的最主要的参考信息。因此,在读文章时应该把它们做个简单地勾画标明。

第二步——化题

所谓“化题”是指,我们接触文后的问题时应该清晰明了出题人的命题意图,至少知道这道题目具体考的是什么。例如,题目问:文章开头写了某某内容,你来分析评价一下。这样的问题实质考的是什么呢?我们进行一下化题:文章开头内容分析评价——考察散文开篇选材的作用——可以从对内容、结构和主题三方面的作用来回答。那么我们化完的题目实际是问:这篇文章开头所选的材料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心所起的作用。文章开头的材料在内容上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与表达的主题一致,那么常常是开篇立意。如果与文章主题相反,那么常常是欲扬先抑。结构上能有什么作用呢?大致是全文的总纲或者铺垫之类。对主题的作用呢?大致应该是开门见山标点明主旨之类。

第三步——作答

作答,原则是“依据原文”。按照不同的类型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直接来自于原文。这样的题目常常是归纳概括信息或者词语语境意的理解等题目。第二,利用原文的信息进行修改得到答案。这样的修改常常是概括几个段落的中心句组成一个句子或者几条信息,把抽象的句子换成直白的说话,把排比的句子压缩成一个简练的句子等等。第三,是需要学生自己组织答案的。但是除了可能出现在题目最后的那道“半开放题”(依据原文的某个地方谈谈你自己的观点或验证观点的材料之类的题目,“半开放”体现在一半来自原文的理解归纳,一半来自学生的材料),剩余的题目常常是知识的迁移,往往是依据原文回答知识点,例如表现手法、修辞等。注意下这些可以得分的词语必须明确,例如,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欲扬先抑的作用、过渡段的作用、结尾议论抒情对深化主旨的作用等等。


语文散文(15)

鉴赏散文的语言

1、理解词语的含义

问法:简析、欣赏文中某个词语的含义。

答法:①、研究词语本身(词性、释义、修辞、内部结构)

②、结合上下文再次理解词语。

③、思考是否存在动态语境,即:是否有比喻、反语、借代、感情色彩变化等;或在语境中远距离引申产生的新义。

2、理解语句的含义

问法:理解文中的某个句子。

分类:①、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②、结构句——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③、主旨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答法:理解字面含义+分析语境含义+挖掘隐藏含义(还原手法)

3、鉴赏语言的特色

问法:简述该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法:遣词(叠词、熟语、成语、文言)+修辞方法+句式运用(长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等)+语言特色


语文散文(16)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标明句子出处。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欢迎关注语文月刊公众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作者是如何写“……”?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含蓄委婉)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

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方法: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题型六:引文的作用

答题格式(要点)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

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关于句子的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答题格式:描写(表现)对象(内容) +手法(修辞格)+分析 +表达(艺术)效果(情感、语言等)。

另外,此类题型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

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

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

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

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

提示(要点)

①概括内容作用

②提示主旨作用。

③线索作用

④修辞作用(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


语文散文(17)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技巧

想要学好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其实不不难,找对方法是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欢迎阅读参考。

(一)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

(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

(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六)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的黑龙江等地题: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9、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拓展:

高中语文散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散文的答题技巧是有很多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知识的储备情况,如果你的知识储备量够,散文部分一定会很好的。除了知识的储备,你的思维模式也要很好,知道每个位置的语句代表的是什么,要知道一个句段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你根据这个句段出现的位置,进行答题的思考。

要把握住句段和材料的关联性,然后在答题,要不然你很难知道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句段起到的是一个连接上下文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承上启下。而且在结构散文的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知道那一段是为了引起下文而写的,那一句是总结上面的内容,那一段是全文当中重要的线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知道的,还有就是理解这篇散文主要写了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手法有哪些,用了什么词达到了一个生动的效果。

不论是散文还是其他的文章,我们都要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什么,有可能散文的标题就给我们提供了线索,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找线索,阅读一定要从标题开始,然后整体去把握思路,这样我们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也会知道从哪方面思考是正确的。

散文的答题还有一些答题的模板,同学们也可以在平时的时候,多积累一下答题的模板,这样在答题的时候,能够直接套用到里面,这样还能够节省我们的答题时间。有些时候,文章中会有中心距或者是抒情句等,他们在文章中,都是概括性比较强的,所以阅读的时候,多留意这类句子,千万不要忽略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


语文散文(18)

《语文和文学》散文

同事在医院做椎间盘手术,单位派我和两个同事倒班的去陪侍,开始两天事多一点,后来闲着的时间就多了,我带去两本文学杂志去看,不要说在这个地方竟要比在家里看的投入,联想也更多。

病房里还住着一个刚刚做了疝气手术的老人,来自农村,老伴和两个儿子轮流的陪侍他。一个病房住着也算一种缘分,没事的时候自然要彼此闲聊。我注意到老头的两个儿子从外表看不像平常看到的农民,如果不开口带出方言和省城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果然,老头告诉我他的这两个儿子先后都考上了大学,现在都在县城了工作,大儿子在县民政局当干事,小儿子在一所镇中学当语文老师。说到大儿子的时候老头显然更兴奋一些,政府机关更能办事,说到小儿子态度就差点了,说他从小贪玩不好学习,大学考了两年没考上,最后托人花钱才考了个师范走了。

看得出老头也是一个健谈的人,和他聊点年代、山水、庄稼、风土人情之类颇有意趣,在闲聊中我才知道老头却也并不平常,以前曾经当过一段村支书,难怪,干部究竟是干部。

但老头的两个儿子却不像老头那么开朗。其实我挺愿意和有文化的人交流,甚至对他俩我还有些隐隐的自卑,毕竟人家都是大学毕业,尽管咱也自学了一个大专文凭,还混进省作协当了会员,到底有些底气不足。或许是有这个念头作怪吧,也或是性格的原因,感觉兄弟俩和我隔着一点什么,好像在防着我似的。那个当干事的还能多说几句话,却是那位当语文老师的少言寡语。这让我觉得诧异,毕竟是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看的东西不会少,而且还要给学生讲课,每天少不了要说话,怎么和我这样一个好文的人也没有话了呢?是面对一个城里人产生了自卑?还是古老的文人相轻在起作用?

其实我所以带两本文学杂志去医院就是因为想到了他,怕他抢着看我就没看的了,另外也是希望看过后能彼此交流对文学的看法。可以说这是我对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已经几乎固定的认同。但他让我失望了,两本杂志摆在床上他都没有扫一眼,我想大概是因为他近视没有看到,就拿起一本递给他随意的说:“闲着没事,看吧。”他竟摆摆手拒绝,连话都没说。我问:“那你是不喜欢这份杂志?”他说:“不是,我不喜欢看现在的文学期刊。”或许是看的我诧异的样子就又认真的补充了一句:“真的。你不要客气。”

这让我大跌眼镜,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怎么可能不看文学期刊呢?莫非他的欣赏水平真的高到这种程度?

我不能说他就代表了许多的农村语文教师,但他却给了一种想法。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给学生讲课的,却为了他的学生有些担心了。我也不能说他就带不出优秀的学生,但他却给我一种认识,学生优秀并不必然依靠老师,特别是在语文课。

当然我也想到了农村的环境,那里的确缺少书,即使是有也不见得舍得花钱买回来看。我以前也曾经去过农村,在那里除了课本,要找到一本课外书是很难的,虽然我相信这种情况现在肯定得到了改观,但物质的丰富也并不直接带来精神和文化的丰富,一些暴发户可以毫不吝惜的买车买房,但就是不舍的买书。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东西就是由习惯决定的,就像人的胃口具有记忆一样。

我的另一个启示是金钱的.确能改变人的身份,老头的小儿子就是因此改变了身份,而很多穷困人家的子弟却在失学。而就是这样的人带着七八十个中学生。而且据他说以前他还带过物理、历史和政治,他们那里的老师带什么课是很机动的。我问他业余时间干什么?他说买了一辆小面包车晚上出去拉人挣点外快。

我不能说所有的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差,但我想那样的环境和众多老头小儿子这样的老师的确让人心里很难踏实。我至今清楚的记得二十年前回老家在一所小学遇到的一幕,一个老师在飞雪片似的给学生判作业,而旁边还有一位老师在催促他走去打麻将。恰好进来一个学生,这位老师就把判作业的事交给了学生,还郑重其事的对学生说是“老师交给你一个光荣的任务。”那位学生带些羞涩又带些骄傲的接受了这个“光荣任务。”这场景至今刺激着我,老师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呢?但现在我又不得不改变一点想法,或许这才是最好的锻炼方法,无为而治,这样就使我们看到几乎所有能够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极其聪明的(当然不应该包括那些花钱考上的)学生。

我把杂志收了起来,带着激动走到户外。一会我冷静下来,何必自以为是的较真呢?教师也仅仅是一种职业吗。谁又规定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必须去看这些杂志呢?又或许仅仅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他不想看了呢?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