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试题(推荐8篇)

时间:2024-09-20 18:29:58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记试题(推荐8篇)

记试题(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乃记之而去。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箭:小竹。 ③庥:同“休”,休息。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 民桥其上 ( ) (2 )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堕小谭 ( ) (4)心乐之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2分)

(2) 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2分)

【小题3】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为何有这样的变化?(4分)

答案

【小题1】(1)桥: 建桥、架桥。(2)逾:过、越过。(3)堕:落入。(4)乐:以……为乐

【小题1】(1)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2分)

(2)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2分)

【小题1】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清澈透明,水声悦耳。

【小题1】先“乐”后“忧”(2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因而寄情山水寻得欢乐。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流露出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桥”在此为“动词”,意思为“建桥”。(2)“逾”根据语境,意思为“超过”。(3)“堕”根据语境意思为“落入”。(4)“乐”在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以----为乐”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巅是山顶的意思,韵是像----音乐的意思,动是回荡的意思”,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流畅性。翻译(2)时,注意“蒙是覆盖的意思,络是缠绕的意思,缀是连接的意思,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意思,披拂是随风而动的意思”,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甲文中“其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小”体现出水具有“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的特点。乙文中“如鸣佩环,水尤清冽”体现出水具有“清澈透明、水声悦耳”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内容,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文章的意思,分析出甲乙两段水的特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柳宗元被贬永州,心情郁闷,因而把心情寄托于山水之情,但快乐的心情只是暂时的。所以分析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小石潭凄清的环境”来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的能力。

点评: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原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当时的生活处境来分析即可。


记试题(2)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看

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明情况

【小题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一句,联系前文,根据“深思慎取”的精神,作者论述有遗漏的词句吗?如有,试完整地补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记试题(3)

选择题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蓼州liǎo逡巡jūn湮没yān社稷jì

赠谥yì缇骑tí溷藩hùn傫然lěi

詈之lì大堤dī废祠sī佯狂yáng

猝发cù赀财zī户牖yǒu皦皦jiǎo

下列各组中的多义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

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

③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

①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介词,在……的时候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动词,掌握

③然五人之当刑也动词,判罪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③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跟

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连词,表目的关系,而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介词,用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介词,把,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断头至城上,颜色不少变

哭声震动天地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活用现象没有同类的一项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安能屈豪杰之流 D: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E:不能容于远近 F:亦以明死生之大 G:人皆得以隶使之 H: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I: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谁为哀者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纯如以此衔顺昌衔:怀恨

许以女聘大中孙聘:嫁

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国:国家

一鹭、吉坐建忠贤祠坐:定罪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旗尉屡趣行 时六年六月十有七日也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余负重伤,逾垣走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显纯椎落其齿

劫辱巡抚袁一骥,质其二子 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蜂拥大呼,势如山崩 顺昌赠太常卿,官其一子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本文主要叙述了周顺昌反对阉党、同情人民,因而得到人民支持的历史事实。

本文提到周顺昌“捕治税监高寀爪牙”,当高寀激起“民变”的时候有人主张让周顺昌代替副使吕纯如,而周顺昌坚决不肯,说明反对阉党和同情人民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虽然本文和《五人墓碑记》的体裁不同,一是传记,一是墓碑记;两文突出的重点也不同,本文是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的感戴,而《五人墓碑记》是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死难的经过。但两文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以记叙为主。



记试题(4)

选择题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蓼州liǎo逡巡jūn湮没yān社稷jì

赠谥yì缇骑tí溷藩hùn傫然lěi

詈之lì大堤dī废祠sī佯狂yáng

猝发cù赀财zī户牖yǒu皦皦jiǎo

下列各组中的多义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

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

③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

①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介词,在……的时候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动词,掌握

③然五人之当刑也动词,判罪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③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跟

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连词,表目的关系,而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介词,用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介词,把,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断头至城上,颜色不少变

哭声震动天地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活用现象没有同类的一项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安能屈豪杰之流 D: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E:不能容于远近 F:亦以明死生之大 G:人皆得以隶使之 H: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I: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谁为哀者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纯如以此衔顺昌衔:怀恨

许以女聘大中孙聘:嫁

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国:国家

一鹭、吉坐建忠贤祠坐:定罪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旗尉屡趣行 时六年六月十有七日也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余负重伤,逾垣走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显纯椎落其齿

劫辱巡抚袁一骥,质其二子 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蜂拥大呼,势如山崩 顺昌赠太常卿,官其一子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本文主要叙述了周顺昌反对阉党、同情人民,因而得到人民支持的历史事实。

本文提到周顺昌“捕治税监高寀爪牙”,当高寀激起“民变”的时候有人主张让周顺昌代替副使吕纯如,而周顺昌坚决不肯,说明反对阉党和同情人民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虽然本文和《五人墓碑记》的体裁不同,一是传记,一是墓碑记;两文突出的重点也不同,本文是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的感戴,而《五人墓碑记》是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死难的经过。但两文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以记叙为主。



记试题(5)

李龙眠画罗汉记阅读试题及答案

李龙眠画罗汉记——黄淳耀

①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②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③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①自得。

④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③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①轩渠:愉快、畅适的样子。②锡:锡杖。僧人所用。锡飞:跨着锡杖飞行。杯渡:乘着木杯渡河。锡飞杯渡都是古代关于高僧的传说。③作止语默:活动、休止、说话、沉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一角漫灭 ( )(2)一人值坏纸( )

(3)回顾微哂 ( )(4)一人左手策杖 (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 B.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2)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

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1.结尾增述“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意在 (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磨灭,看不清(2)遇到(3)微笑(4)拄着

18.(2分)B

19.(6分)(1)老人嘟着嘴,皱纹全部显现。(喙、见各1分)(2)但是(这些罗汉)渡江,如此艰苦,特别值得奇怪啊。(乃尔、可怪、殊、省略各1分。)

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2分)通过描写 “头戴斗笠,手携杖,衣袂翩然”的动态和“若将渡而无意”的神态(1分),表现了这一位未渡者的飘然洒脱、气度不凡。(1分)

21.(3分)提供旁证,进一步强调(1分)对李龙眠画罗汉用意的理解:宗教信仰,重在修行得道,而不是追求神异(2分)。

译文: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双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一个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皱纹毕现。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传,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但是(这些罗汉)渡江,如此艰苦,特别值得奇怪啊。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记试题(6)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游钓台记

游钓台记 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①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②卧游五岳,孙兴公③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注】①严先生: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少年时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做了皇帝,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②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 ③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颔:点头

B.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迫:靠近

C.如披草寻磴 披:拨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视:看待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以过七里滩,必予告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D.盍处一焉,以谢山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船夫依然不从,作者向船夫致礼,表示道歉,方继续前行,登山游览。

D.这篇文章豪放之中有婉约之致,秀丽之中有清新之韵,其文气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造境写境,浑然天成。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2)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参考答案:

16.D 【视,比较】

17.B 【A在……时候/凭借……的身份

B连词,表转折。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语气助词,无实义/兼语词,于此】

18.C 【作者最终不能登山,于是只有向钓台致礼,表达对严子陵的敬仰之情,而没有向船夫道歉。】

19.(1)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2)我私下里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

译文:

钓台在浙江东部,是东汉严子陵先生隐居的地方。先生的风度气节,映照千古,我素来仰慕他。不过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览。但是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

我坐船从常山出发,一路总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观赏的。但眼睛看到的,来不及问名字,(只有)点头表示赞美罢了。只有叮嘱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过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见云端两座山峰挺拔对峙,急忙呼叫船夫说:“这不是钓台吗?”船夫回答说:“这就是了。”迫近细看,人们所说的两台,实际是两座山峰。两台东西对峙,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险峻的山岩就像高士站在一起,神态高傲。山峰上的'树多是松树,疏疏落落各处种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态;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水波流动,那样子好像要飞起来。山峰下面,严先生的祠堂就在那里。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 ”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这次游玩真快乐啊!

有个客人笑着对我说:“您的脚没有走出船中一步,有在哪里游览呢?”唉,客人不曾听说过吗?从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历五岳,孙兴公在远处作《天台山赋》,都没有亲身到那地方。我现在所得到的,跟这两个人比较,不是显得多了吗?所以说: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客人说:“虽然是这样,有少文的画,兴公的赋,您为什么不制作一篇文章,来答谢山的神灵呢?”我私下里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


记试题(7)

《墨妙亭记》的阅读试题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登:登上,到达。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使者旁午 旁午:交错频繁。

1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寡求而不争 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富有余者

C.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将相率亡去

D.皆争出谷以佐官 余以事至湖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3分)

A.文章第一段是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记述孙莘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D.“物必归于尽”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主旨。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

20.把文中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3分)

(2)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记试题(8)

《洛阳牡丹记》综合检测试题

一、积累?整合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鬻文(yù)绯红(fēi)记载(zài)惆怅(chàng)

B.幄幕(w)罕见(hǎn)数缗(mín)旌旗(jīng)

C.花萼(è)凭藉(jí)斧斫(zhuó)畦塍(chéng)

D.花蒂(tì)立契(qì)樵夫(qiáo)痈肿(yō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美誉磅礴雍荣华贵千钧一发

B.体查妖艳涉笔成趣启人深思

C.堕落凭藉卓尔不群仪态万方

D.烘托翔实引经据点风雨寒暑

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备众花之一种备:准备

B.(越之花)不见齿齿:提及,重视。

C.寒暑风雨乖与顺乖:不顺

D.旌其所异者而志之旌:表明,显示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宜遍被四方上下,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B.洛阳牡丹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著者

C.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D.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士庶竞为游遨,……至花落乃罢B.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

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丑好虽异,而得分气之偏病则均

C.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D.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几年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6、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牡丹记》原文由“花品序”、“花释名”及“风俗记”三部分组成。

B.《洛阳牡丹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幼孤贫好学,后有文名,号醉翁。

C.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文忠公集》是以他的尊称命名的。

D.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7、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

欧阳修晚年自号,曰:“吾《集古录》一千卷,一万卷,有一张,有一局,而常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

8、请将下面句子的译文写在横线上

①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

②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是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③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二、感受?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它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1、请用原文回答问题,并对选取的原文进行翻译

①概括第一段内容

原文:

翻译:

②第二段中“其爱重之如此”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原文:

翻译:

2、这两段为了突出洛阳牡丹,使用的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一说。

答:

3、课文体现了牡丹无与伦比的魅力和影响力,下面咏牡丹诗中,最能体现出这一点的是

A.樵氏深山斫锦霞,魏家池馆锁奇花。

B.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C.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D.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只残。

三、思考?领悟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③,()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沿河求之,不亦颠()?”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②圮:毁坏。③杮:削碎的木片。

1.填入选段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焉于而岂耳乎

B.矣以且岂也乎

C.矣于以虽耳也

D.焉于而虽也耳

2.对“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们不懂得物理,这不是小木片

B.你们不懂得研究物理,这不是小木片

C.你们没搞清事物的道理,这(石狮子)不是小木片

D.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研究事物的道理,就去判断它的是非

3.用原文填空

关于寻找石兽的问题,有三种推断和做法:①僧人向去找,理由是;②讲学家主张向去找,理由是;③老河兵主张向去找,理由是 ? 。结果第种意见正确。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