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测量教案(推荐20篇)

时间:2024-09-20 09:38:03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科学测量教案(推荐20篇)

科学测量教案(1)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巩固。有了第一次的测量经验,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这一环节增加了难度,让幼儿用和第一次不一样的方法测量,而且还要记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幼儿创造力和能力的体现,因为幼儿由于能力差异,记录的方式会不一样。活动在此逐渐深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即"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记录的结果却不一样"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原来是测量的工具不一样,但桌子的实际长度是不会变的,教师同时适时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拓宽孩子的经验。教师始终都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在关键时刻用问题来引领幼儿,起一个"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学会测量并记录之后,兴趣就更大了,为此,教师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东西,只是孩子们测量的范围更广了,教师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你还想量什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测量: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测量,让孩子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科学测量教案(2)

一、活动目的

1、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数字条、苦瓜、黄瓜、丝瓜等适合测量的食物

2、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小猫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它想去吃鱼,这有两条路可走请小朋友为它找一条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测的方法回答了问题)下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你们用目测法判断的是否正确那就是自然测量。

(二)量一量

1、教师用数字条(测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师:刚才小老师是怎样测量的谁会说说。

生:用数字条

师:你说了老师想说的了,这个叫测量工具。

师:还有谁看仔细了,请他来说说

生:对着那条路量的

生:有做记号的

师:你们都说得更好了,观察得更认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记号了,还有要补充的吗?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发现。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

2、师再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强调注意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测量时工具要和被量的物体一边要对齐,每次测量都应做记号,测量中不能留有间隙,也不能重复测量)。这就要自然测量。

3、出示记录表,讲解如何使用并记录次数。

4、幼儿用数字条工具测量苦瓜、黄瓜的长。

师:请小朋友用数字条这个测量工具量黄瓜和苦瓜的长,并在记录表上记录。

(1)幼儿尝试用测量铅笔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长量了几次?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苦瓜、黄瓜长所以量的就长

师小结:刚才这个小朋友说得很好,动脑筋了,当我们用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5、幼儿用数字条测量丝瓜的长度。

师:请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1)幼儿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6、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的时候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量家里家具电器等。


科学测量教案(3)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科学测量教案(4)

5、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 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 小结 4、 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科学测量教案(5)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身高的方法。

2、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运动、睡眠等)

3、培养幼儿的测量兴趣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身高尺、铅笔、记录好身高的表格与空表格各一张、幼儿测量身高的录像片段、记录纸。

教学重难点:

掌握正确的量物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动过程:

(一) 比较刚进幼儿园时的身高与现在的身高的不同,体会自己长高了

1、 刚进幼儿园时你有。

多高?我们班谁最矮?谁最高?

2、 现在你长高了多少?谁长得最快?(充分利用课前幼儿的记录表)

小结:每个小朋友在进园的时候都是小小的个子,小朋友是最高的,小朋友是最矮的。现在每个人都长高了,说明我们都长大了。

(二) 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 你现在有多高?(出示预先测量的数据)

2、 和老师给你们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比较与正确数据间的差距)

3、 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观看录像,帮助幼儿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测量的方法不对,测量的结果会不正确。人是否站直、尺是否放平、穿鞋与否、女孩辫子的高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幼儿互相测量,再次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 交流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1、 你长高了吗?长高了多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

2、 怎样才能快快地长高、长大?(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衡营养、加强运动、保证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快快地长高长大。

(四)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用正确的方式测量他人的身高,布置“成长快乐”的宣传画,请幼儿到中班和小班进行健康宣传。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的事件,让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带到活动中,使幼儿感到无比的亲切。“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活动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百科:女孩比男孩身高发育的早,在12-13岁为快速增长时期,到19-23岁开始停止增长,而男孩身高发育的晚,在15-16岁为快速增长时期,到20-24岁停止增长,四肢长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长了。


科学测量教案(6)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 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C. 把细铜丝在圆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算出丝铜丝的直径,把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细铜丝的直径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铜丝直径

让学生将投影片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抄在作业本上,准备写实验报告用。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检查一下桌上的器材是否齐全。

生:齐全

师:对你使用的刻度尺进行一下检查。

A. 观察刻度尺零刻度线的位置。若零刻度线在刻度尺的端

点,应检查端头是否已磨损。

B. 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和量程。

师:现在我们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边,测量三次,然

后求其平均值填入表内。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表一、请三个实验小组将他们测得的数据填在表一中。

[板书2]表一

实验小组 第1次测量结果 第2次测量结果 第3次测量结果 平均值

第×小组

第×小组

第×小组

教师巡视,看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师:现在我们看一下第×小组,第×小组,第×小组的测量结果。看来三个小组的测量结果都比较好,并且注意了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和正确记录所测数据。如果哪个小组测得数据与黑板上的数据差异较大,请课后再重新测量,重新记录测量结果,不要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师:现在我们来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教师拿起一段细铜丝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看到铜丝很细,我们用刻度尺直接去测量它的直径很难测得准确。在测量长度或宽度很小的物体时,常常采用积累的办法。我们要测量这段粗细均匀的铜丝的直径,可以把它一圈挨一圈地密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就能用刻度尺测量出它的直径了,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要将铜丝密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怎样才能做到密绕。

生:如果不密绕中间有空隙,我们测出的铜丝的直径就不准确了。要想密绕就要把铜丝捋直,中间不能打折。

师:你如何测算出铜丝的直径?

生:用刻度尺量出密绕铜丝的长度,除以圈数就可以求出铜丝的直径。

教师演示将细铜丝密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告诉学生不要将铜线绕在削过的铅笔之处。

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在黑板上画表二。

[板书3]表二

实验小组 线圈长度 线圈数 铜丝直径

第×小组

第×小组

第×小组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指导学生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错误读数和不认真测量的作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并请第×小组,第×小组,第×小组的同将测得结果填在黑板表二中。实验数据若有错误,可以让这组同学讲一下如何测量的,教师帮助他们查出测量错误的原因。

师:刚才我们学习测量物理课本的边长和细铜丝的直径,同学都做得很认真,完成得也较好。现在我们学习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五分硬币的'直径,同学们有什么测量方法?

学生讨论并提出测量方法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加以归纳,对错误的测量方法讲明为什么是错误的

教师提出一种测量方法如图3-1,将测量方法图画在幻灯片上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或某同学提出图3-1的测量方法,教师可以说我们把某同学的测量方法打在投影屏幕上。

教师讲解测量方法。

如图3-1所示,将硬币靠在直尺的刻度线上,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夹住硬币,并保持两个三角板都有一个直角边靠在直尺的刻度线上,记下两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处直尺的刻度。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就等于硬币的直径。我们可以在直尺上直接读出硬币的直径。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将表三画在黑板上

[板书4]表三:五分硬币的直径

第×小组 第×小组 第×小组

2.39厘米 2.40厘米 2.41厘米

师在:三个小组记录的数据虽不完全相同,但都正确的。

因为我们使用的毫米刻度尺到毫米刻度都是准确的。这三组数据中的最后一位9、0、1都是估读值。尤其应该提出表扬的是第×小组的同学,尽管刻度尺上指示正好与2.4厘米对齐,但他们仍在估读数上写上0,这种记录方法是正确的,说明2和4两位数是准确的,0是估读的。2、4、0三个数字都是有效的。只记2.4厘米,就会被认为2是准确数,4是估读值。所以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三组同学记录的结果不同,为什么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我们使用的刻度尺不够准确,使我们的测量结果出现了误差。同学们不妨将你们自己的刻度尺对齐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有些刻度尺的刻度不完全一样。

学生动手比较,发现些刻度尺的刻线不够精确。

师:同学们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五分硬币的直径?

学生议论,提出方法。

师:还可以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硬币的边缘做一个记号,让硬币的边缘沿直线滚动,记住滚动了几圈,用刻度尺测出这段线段的长度,算出一圈的长度L,然后利用数学公式:L=2πR,可以求出硬币的直径,这是测量长度的一种特殊的方法。

我们有时需要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段曲线的长度,往往需要且一些特殊的方法去测量。我们相信同学们是会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开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

3.本课小结

师:我们今天的实验课让同学们学会了正确使用刻度尺,并能正确的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同学们都认真实验,认真记录数据,实验完成得很好,我们希望以后的实验课也能像这节课一样完成得好。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们请点一下实验桌上的仪器,看是否齐全,有无损坏,检查完以后将仪器整理好放在实验桌上。

学生整理实验仪器,教师再将实验目的、器材、实验步骤的投影片打在屏幕上。

师:整理好仪器后请同学们看投影,我们刚上课时让同学们将实验的目的、器材、实验步骤写在作业本上,现在我们在实验目的前面填上几项,然后再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内,完成我们的实验报告。

[板书5]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日期:

学生练习写实验报告。

4.布置作业

(1) 完成本节的实验报告。

(2) 完成课本上第11页的小实验,用自制的卷尺测身高。

(3) 将课本上要求测的作业本的长、宽和物理课本的宽,课下自己测出后填在课本的表格中。

(4) 阅读课本上第9页的阅读材料。

(5) 完成课本上第11页习题中的1、2、3、4题。

教学说明

1.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第一个学生实验课,学生初进物理实验室做实验,往往抱有极大的兴趣,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什么东西都想摸摸看看,这种积极性是好的,要加以爱护,但是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在实验室内打打闹闹不要乱拆乱动仪器设备,使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纪律,爱护仪器与工具的好习惯。在实验态度上,应该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中遇到疑难问题要勤于思考,手脑并用,自己设法去解决问题,在记录数据时,要实事求是,不得随意涂改实验数据。这些要求若能认真去做。在培养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方面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教材中要注分别测出作业本的长、宽和物理课本的长、宽,而没有提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只安排了学生测物理课本的长,测三次求平均值,其他三项测量留在课下让学生完成。

3.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加强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验的错误以及实验不认真的现象。并注意鼓励那些认真实验,勤于动脑提出问题的同学,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 对细铜丝和硬币直径的测量,作为趣味实验,要求学生先提出测量方法,教师分析、归纳、讲解,然后测量,只测一次


科学测量教案(7)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巩固。有了第一次的测量经验,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这一环节增加了难度,让幼儿用和第一次不一样的方法测量,而且还要记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幼儿创造力和能力的体现,因为幼儿由于能力差异,记录的方式会不一样。活动在此逐渐深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即"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记录的结果却不一样"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原来是测量的工具不一样,但桌子的实际长度是不会变的,教师同时适时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拓宽孩子的经验。教师始终都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在关键时刻用问题来引领幼儿,起一个"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学会测量并记录之后,兴趣就更大了,为此,教师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东西,只是孩子们测量的范围更广了,教师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你还想量什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测量: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测量,让孩子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六、活动延伸:

1.幼儿回家测量家里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与同伴交流。

2.可以用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进行再次测量。

[活动延伸部分的内容,给予了孩子更广阔的探究空间,鼓励孩子将刚刚掌握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科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


科学测量教案(8)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趣的测量大班科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1、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2、格尺、米尺、卷尺铅笔、积木、筷子、牙膏盒、一段线绳子、一段纸条等等各种自然测量工具。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师:今天,动物幼儿园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幼儿园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场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试着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给他们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n个水彩笔盖)。(要把记录单设计好)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好多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些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请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尝试着测量。

7、请幼儿坐好,总结、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活动室里能测量的物品,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让我们来量量看……


科学测量教案(9)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幼儿科学观察与测量方案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设计思路

基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对沙石都特别的感兴趣,一堆沙石足以让幼儿兴奋地玩上一整天。于是,我想以沙石为研究对象,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进行一次幼儿科学观察与测量的活动,通过对沙石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激发幼儿对周围熟悉的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并在一种幼儿自由,主动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新的科学认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该活动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幼儿感知觉,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为今后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1、以幼儿熟悉的事物为探究对象,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的进行动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使幼儿充分的认识沙石的特性及他们的用途,使他们对沙石更加喜爱,同时也对身边的其它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3、通过观察沙石的分离操作和体积测量,让幼儿获得简单的观察测量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知识迁移能力,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相关的材料(两个同样大小有刻度的杯子,分别装着石头和沙子);

2、幼儿已有的关于事物体积和容积的认识经验;

3、教师课前所拍摄的沙石的照片,网上搜集的图片及教学课件(PPT);

4、教室里事先准备好一些沙石和若干个沙漏斗。

四、活动过程

(一)认识沙石,交流经验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有趣的新朋友,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小黄沙和小石头。它们还真是本领大,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老师想请小朋友来告诉我,你们觉得它们都能干什么呢?”

让小朋友自由大胆发言,调动起每位儿童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并且用开发性提问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欣赏图片,再度认知沙石的用途,表达感受

然后老师引导小朋友看屏幕上的图片和照片,“小朋友们刚才的回答都很棒,可是老师也看到了好多沙石兄弟的贡献,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屏幕上的这些图片,然后再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什么?”

老师跟据不同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沙石的.各种不同的用途,最后老师再稍作总结。

(三)互动交流并动手操作分离沙石混合物

“接下来,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办法了。小朋友仔细听,有一天啊,一堆小黄沙和一堆小石头在一起玩耍,玩着玩着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抱在了一块,分也分不开,想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可以最快的将他们分开呢?”

老师向小朋友呈现一盆沙石混合物,旁边放着若干个沙漏斗。先让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的去分离沙和石,然后老师再引导小朋友观察沙漏斗,“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呀,可神气了,它的名字叫沙漏斗,别的本事没有,可是专有一个本领,就是可以快速的把小黄沙和小石头分离出来。老师先示范下,小朋友仔细看好了噢。”

老师示范过后再让小朋友们分组,然后各自示尝试下这个方法。

(四)测量沙石的体积

“好棒,小朋友今天又学到了一件本事——分离沙石,下面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小黄沙和小石头的体积呢?”

老师取出一个有刻度的透明杯子,先往杯里注入a毫升的水,记录在纸上,然后往杯里加入小黄沙,水面上升至b毫升刻度,那么老师告诉小朋友,刚才加的黄沙的体积就是(b-a)毫升。

“老师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测量下小石头的体积,然后把你们的答案写下来,告诉老师。”

老师知道幼儿完成操作,然后引发小朋友思考“还有那些不规则的东西,可以用这个办法测量呢?”然后请小朋友各自尝试,并记录下自己所测量物品的体积测量结果。(如:橡皮,小刀------)

注意点:

(1)加入物品后水不能溢出杯子外面;

(2)所加物品必须沉入水中或悬浮。

五、活动延伸

准备三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其中两个分别放了半杯石头,半杯沙子,若把沙子和石头放在同一杯子里,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个好办法,使沙子和石头放进去同一杯子更省空间。


科学测量教案(10)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科学测量教案(11)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 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 小结

4、 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科学测量教案(12)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时间的测量》教案

教学重点

1.时间的单位,停表的正确使用

2.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停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动手实验、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提前收集有关记时间测量工具的资料。

教学器材:常用的计时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时间的单位

用停表测时间

国际单位简介

复习巩固

思考并回答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相互合作学习。

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

同桌相互总结并补充完善

提问: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个别答疑

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精讲

安排课外查找古今中外的记时工具,下节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提问:世界上最宝贵的,人人都拥有的东西是什么?(启发并允许学生有多种回答,最后点明是时间)

讲解: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那么到底什么是时间呢?时间又应该用什么来测量呢?请同学们自学回答如下问题:1。时间测量的工具和方法。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二、新课教学

学生以学习小组(4人一组)的形式交流自己提前收集的有关古今中外的记时工具和方法,相互合作学习

时间测量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日晷,燃香,沙漏

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在记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和主义教育。

常用:手表、闹钟、电子停表、机械停表原子钟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秒、分、时、天、月、年……

1小时=60分1分=60秒

设问:你知道现在最先进的计时方法什么吗?

教师简介:世界时、铯原子钟(也可以让学生代表上讲台介绍,教师根据情况补充)

设问:如何使用秒表测量时间呢?

3.时间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同桌相互总结并补充完善

实验室常用工具: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使用方法:回零、开始、停止,读数。

读数方法:机械表中的短针读出的是分,长针读出的是秒,注意每大格,每小格各代表多少。

学生练习: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相互测量每分钟的脉博

强调:机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电子停表长时间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教师简介:国际单位制。

三、复习巩固

小结:让同学们自己进行。

课堂练习:P21T1——4。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查找当今中外最先进的记时工具,并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第八节时间的'测量

1、方法和工具

方法: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工具:钟、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2、时间的单位:秒、分、时

1时=60分1分=60秒

3、停表的使用:回零、开始、停止、读数

注意:机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电子停表长时间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教案点评: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燃香、沙漏(滴漏)、日晷、节拍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变化等,并使学生知道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时间的单位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可以简单介绍;实验室的计时工具的正确使用与读数,由于学生接触较少是个难点,教学中通过动手实验多次练习,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时间秒的规定和国际单位制都可以向学生作以简介,培养学生的兴趣。

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古今中外记时的方法与工具课堂上交流,即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条件;停表可以随堂发给学生练习使用,可以进行1分钟内同桌谁数的数多或数到100谁用的时间短的比赛,还可以同桌相互测一分钟的脉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测量教案(13)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装液体的容器(各种药瓶、饮料瓶)。

2.教学器材:烧杯、水、量筒或量杯、不规则形状的小固体、细线。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新课引入

2.体积的定义及单位

3.体积的测量

4.小结巩固

布置作业

1.思考并回答。

2.举例根据自己所带的装液体的容器的容积值并回答,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毫升和升。

3.分析解决办法,并表述观察并表述观察结果。

动手实验,汇报数据。

分析、讨论、表述总结

总结利用排水法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自己归纳。

1.设问:小石块的体积如何测量?

2.讲解: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指出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3.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出物体的体积?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想到用有刻度的容器,引导学生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

设问:能否用量筒或量杯测较小体积的固体?

引导总结。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问:有一个不规则的小石块的体积如何测量?

二、新课教学

1.体积的定义及单位

教师讲解: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学生观察:根据自己所带的盛纳液体的容器的容积值,回答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毫升和升。

及换算关系。

教师指出: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立方米,1立方米的体积大小既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的大小。比立方米小的常用体积单位还有立方厘米等。常用单位的具体换算关系如下:

1立方米=1000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6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学生练习:

500毫升=( )立方厘米 1.25升=( )毫升

355毫升=( )升=( )立方米

2.体积的测量

提出问题1:怎样测量出物体的体积?结合上节课长度的测量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找到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解决办法,并表述

提出问题2: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想到用有刻度的容器,引出量筒和量杯。

类比观察刻度尺,让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完成教材P150过程3的内容。

学生:利用图1-29,让学生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3:能否用量筒或量杯测较小体积的固体?

学生:分析解决办法,并表述观察并表述观察结果。

教师:对同学的讲解进行评价,组织同学得到一个统一的方法,并由同学具体进行表述。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150过程4、5的内容。

教师:引导同学解决P150中的讨论。

三、复习小结

1.小结巩固: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内容见板书)。

2.布置作业:P135、6、7

板书设计

1.5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二)

体积的测量

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2.国际统一的体积单位:立方米

3.测量物体的体积

规则形状的固体或气体的体积――利用体积公式计算

液体的体积――利用量筒或量杯(观察、读数、记录结果)

不规则形状的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利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进而为下一步学习物质的密度奠定基础。因此,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通过设置一个初步的探究实验,以“怎样测量物体的体积”为题,利用学生小学已经掌握的`体积公式来解决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激发可学生的思维,效果较好;对于测量具有流动性的液体的体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会提出用有刻度的容器来测量的办法,教师由此引入实验室中常用的量筒和量杯两个实验用具,最后让学生分析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学生通过多次在实践中去体会和领悟量筒和量杯的使用知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操作能力。还应注意的是学生使用量筒或量杯,教师应强调:首先弄清楚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毫升;在观察水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的凹面相平;排水法仅适用于不易吸水的固体物质的体积的测定,像海绵、棉花之类易吸水的物质的体积,不能用排水法测定。由于量筒和量杯是玻璃仪器,所以实验时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


科学测量教案(14)

幼儿园大班科学测量物品教案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科学测量教案(15)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测量物品》教案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科学测量教案(16)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靠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40—50次

5岁儿童20—30次

10岁少年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140

3岁儿童110

4岁儿童100

10岁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2

成年女子76

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科学测量教案(17)

测量物体的温度幼儿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温度表的基本构造。

2、使学生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学生学会表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

杯子、水槽、温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新

二、温度表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

四、温度的读法与写法训练

五、总结、结束本课

1、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

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

生:(讨论、试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

2、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

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

生:(讨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板书课题)

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

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

师:温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观察、思考。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温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内有水银,水银液柱随温度的高低会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显示出温度的高低了。

师:那么有谁知道单位是什么呢?(生答)现在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今天的气温就读成(板书)20摄氏度(具体数字可根据上课当天的气温)。如果要书写就写作“20℃”(板书)。

1、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

生“读100摄氏度写100℃(板书)

师:那么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怎么写?

生:读0摄氏度写0℃(板书)

师:有时温度比零度还要低,该怎么表示呢?

师:(指导)零下温度要标以“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在数字前面用“—”符号表示。例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动“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变化)

生:(根据“液柱”的位置进行读、写练习)

2、师:刚才通过练习,大家知道了表示温度的读与写的方法,但有时温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线上,那怎么读呢?(出示模型)由于我们在数学课还未学到小数,现在我们就采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温度:当液柱超过半格时,我们就加一度(举例);当液柱不足半格时,就不要加(举例)。

师:(在模型上拉动“液柱”出题)

生:进行练习

课后感受

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水温。多数同学测量较准确。


科学测量教案(18)

大班科学教案:观察与测量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观察与测量,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 设计思路

基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对沙石都特别的感兴趣,一堆沙石足以让幼儿兴奋地玩上一整天。于是,我想以沙石为研究对象,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进行一次幼儿科学观察与测量的活动,通过对沙石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激发幼儿对周围熟悉的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并在一种幼儿自由,主动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新的科学认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该活动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幼儿感知觉,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为今后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活动目标

1, 以幼儿熟悉的事物为探究对象,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的进行动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 使幼儿充分的认识沙石的特性及他们的用途,使他们对沙石更加喜爱,同时也对身边的其它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3, 通过观察沙石的分离操作和体积测量,让幼儿获得简单的观察测量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知识迁移能力,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三,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相关的材料(两个同样大小有刻度的杯子,分别装着石头和沙子);

2,幼儿已有的关于事物体积和容积的认识经验;

3,教师课前所拍摄的沙石的照片,网上搜集的图片及教学课件(PPT);

4, 教室里事先准备好一些沙石和若干个沙漏斗。

四, 活动过程

(一) 认识沙石,交流经验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有趣的新朋友,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小黄沙和小石头。它们还真是本领大,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老师想请小朋友来告诉我,你们觉得它们都能干什么呢?”

让小朋友自由大胆发言,调动起每位儿童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并且用开发性提问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 欣赏图片,再度认知沙石的用途,表达感受

然后老师引导小朋友看屏幕上的图片和照片,“小朋友们刚才的回答都很棒,可是老师也看到了好多沙石兄弟的贡献,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屏幕上的这些图片,然后再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什么?”

老师跟据不同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沙石的各种不同的用途,最后老师再稍作总结。

(三) 互动交流并动手操作分离沙石混合物

“接下来,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办法了。小朋友仔细听,有一天啊,一堆小黄沙和一堆小石头在一起玩耍,玩着玩着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抱在了一块,分也分不开,想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可以最快的将他们分开呢?”

老师向小朋友呈现一盆沙石混合物,旁边放着若干个沙漏斗。先让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的去分离沙和石,然后老师再引导小朋友观察沙漏斗,“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呀,可神气了,它的名字叫沙漏斗,别的本事没有,可是专有一个本领,就是可以快速的把小黄沙和小石头分离出来。老师先示范下,小朋友仔细看好了噢。”

老师示范过后再让小朋友们分组,然后各自示尝试下这个方法。

(四) 测量沙石的体积

“好棒,小朋友今天又学到了一件本事——分离沙石,下面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小黄沙和小石头的体积呢?”

老师取出一个有刻度的透明杯子,先往杯里注入a毫升的水,记录在纸上,然后往杯里加入小黄沙,水面上升至b毫升刻度,那么老师告诉小朋友,刚才加的黄沙的体积就是(b—a)毫升。

“老师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测量下小石头的体积,然后把你们的答案写下来,告诉老师。”

老师知道幼儿完成操作,然后引发小朋友思考“还有那些不规则的东西,可以用这个办法测量呢?”然后请小朋友各自尝试,并记录下自己所测量物品的体积测量结果。(如:橡皮,小刀——————)

注意点:

(1) 加入物品后水不能溢出杯子外面;

(2) 所加物品必须沉入水中或悬浮。

五, 活动延伸

准备三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其中两个分别放了半杯石头,半杯沙子,若把沙子和石头放在同一杯子里,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个好办法,使沙子和石头放进去同一杯子更省空间。


科学测量教案(19)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自然测量》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自然测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能用多个实物接着排和用一个实物移动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用数字记录,并用语言表达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

小熊商店背景图、玩偶小白兔、小马、皮带道具四条,方形卡、铅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小熊皮带专卖店”的形式引题。

1、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啊!原来是“小熊皮带专卖店”开张了。看!小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兴兴的来到皮带店,他想买一条新皮带呢。“哇!小熊皮带店的皮带可真多啊!”小熊猫说。“熊老板,我要买哪一条好呢?”熊老板热情的说:”不急,我还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条皮带道具)小马高兴地说:“哇!好漂亮啊!熊老板我的皮带要六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我要怎么选呢?”

2、介绍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板服务可周到了,他耐心的说:“我为顾客准备了一张记录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条皮带要多长就计录在表格里,这样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适的皮带了。

二、引导幼儿动手测量皮带的长度,探索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初步目测哪条皮带是适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带

(过渡语):小马着急的说:到底那条皮带合适呢?哪个小朋友愿意帮我看一看哪条皮带有六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嗯,我想请小手举得漂亮的小朋友来帮我找一找。

(2)、引导幼儿用多个实物测量物体,教师观察测量结果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过渡语)师:“哪个小朋友说的对呢?要用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合适的皮带呢?”(请幼儿上来用六个放行卡纸测量)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用一样长的.方形卡量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应该怎样测量?

教师小结:我们要把皮带的起点和方形卡的起点对齐,再把其他的方形卡纸按顺序一个紧挨着一个不留空隙,不层叠排放,这样就能正确的量出合适的皮带了小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合适的皮带了,他呀,快快乐乐的拿着皮带回家了。

(4)、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实物测量物体长度

过渡语:小白兔看到小马买到了皮带,也到皮带专卖店了,原来他妈妈要过生日了,他想买一条皮带送妈妈当生日礼物,给妈妈一个惊喜呢。看,他偷偷量了量妈妈的腰带,刚好五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可是他急急忙忙出来只带来一个方形卡纸这可怎么量呢?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量量看,要怎样才能用一个方形就能量出皮带的长度来呢?

1)、请幼儿上来用一个方形卡纸测量

2)、请幼儿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师总结:先从皮带的一头开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后面做一个记号,移动方形卡从记号这里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请幼儿测量自己的椅子的边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本.文来源;(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提醒幼儿用数字记录,并跟同伴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教师先要交待注意事项,及记录表的填写方式。

过渡语:小白兔很高兴,它买到了合适的礼物,非常感谢小朋友。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会请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够坐,他觉得小朋友们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样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请小朋友再帮他量量你们坐的椅子的边有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回家也叫师傅做一些,记得把你们每次量的数量记在这张小的表格里哦。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指导。

(2)、师幼交流测量的结果。

(师:你们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边长,量了几次才量完?画了几个记号?)

(3)、教师小结幼儿测量操作情况。

师: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来看是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师:噢,原来椅子的边有三个方形卡纸那么长。

活动延伸:

幼儿测量不同的物体,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妈妈的生日不仅椅子要加,窗帘、桌布等等很多东西都要换新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一起去他家帮他量一量吧。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科学测量教案(20)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观察与测量活动》含反思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观察与测量活动》含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设计思路

基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对沙石都特别的感兴趣,一堆沙石足以让幼儿兴奋地玩上一整天。于是,我想以沙石为研究对象,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进行一次幼儿科学观察与测量的活动,通过对沙石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激发幼儿对周围熟悉的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并在一种幼儿自由,主动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新的科学认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该活动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幼儿感知觉,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为今后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1、以幼儿熟悉的事物为探究对象,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的进行动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使幼儿充分的认识沙石的特性及他们的用途,使他们对沙石更加喜爱,同时也对身边的其它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相关的材料(两个同样大小有刻度的'杯子,分别装着石头和沙子);

2、幼儿已有的关于事物体积和容积的认识经验;

3、教师课前所拍摄的沙石的照片,网上搜集的图片及教学课件(PPT);

4、教室里事先准备好一些沙石和若干个沙漏斗。

四,活动过程

(一)认识沙石,交流经验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有趣的新朋友,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小黄沙和小石头。它们还真是本领大,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老师想请小朋友来告诉我,你们觉得它们都能干什么呢?”

让小朋友自由大胆发言,调动起每位儿童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并且用开发性提问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欣赏图片,再度认知沙石的用途,表达感受

然后老师引导小朋友看屏幕上的图片和照片,“小朋友们刚才的回答都很棒,可是老师也看到了好多沙石兄弟的贡献,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屏幕上的这些图片,然后再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什么?”

老师跟据不同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沙石的各种不同的用途,最后老师再稍作总结。

(三)互动交流并动手操作分离沙石混合物

“接下来,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办法了。小朋友仔细听,有一天啊,一堆小黄沙和一堆小石头在一起玩耍,玩着玩着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抱在了一块,分也分不开,想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可以最快的将他们分开呢?”

老师向小朋友呈现一盆沙石混合物,旁边放着若干个沙漏斗。先让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的去分离沙和石,然后老师再引导小朋友观察沙漏斗,“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呀,可神气了,它的名字叫沙漏斗,别的本事没有,可是专有一个本领,就是可以快速的把小黄沙和小石头分离出来。老师先示范下,小朋友仔细看好了噢。”

老师示范过后再让小朋友们分组,然后各自示尝试下这个方法。

(四)测量沙石的体积

“好棒,小朋友今天又学到了一件本事——分离沙石,下面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小黄沙和小石头的体积呢?”

老师取出一个有刻度的透明杯子,先往杯里注入a毫升的水,记录在纸上,然后往杯里加入小黄沙,水面上升至b毫升刻度,那么老师告诉小朋友,刚才加的黄沙的体积就是(b—a)毫升。

“老师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测量下小石头的体积,然后把你们的答案写下来,告诉老师。”

老师知道幼儿完成操作,然后引发小朋友思考“还有那些不规则的东西,可以用这个办法测量呢?”然后请小朋友各自尝试,并记录下自己所测量物品的体积测量结果。(如:橡皮,小刀——————)

注意点:

(1)加入物品后水不能溢出杯子外面;

(2)所加物品必须沉入水中或悬浮。

五、活动延伸

准备三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其中两个分别放了半杯石头,半杯沙子,若把沙子和石头放在同一杯子里,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个好办法,使沙子和石头放进去同一杯子更省空间。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