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的练习题(精编6篇)

时间:2024-09-20 12:03:29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的地的练习题(精编6篇)

的地的练习题(1)

1.读拼音,写汉字。

xuě yù ɡāo yuán yánɡ ɡāo chì rè

( ) ( ) ( )

2.先写出下面字的同音形近字,再分别组词。

姗( ) ( ) ( )

陲( ) ( ) ( )

3.补写下面词语和句子。

姹( )嫣( ) ( )不及( )

( )言( )语 繁( )富( )

心( )如( ) ( )言( )语

阳光照耀下,花儿更紫得( ),紫得( ),紫得( )。天上是( )的云彩,地里是( )的花儿。青藏高原的天有多( ),云有多( ),点地梅就有多( )。

4.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描写点地梅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一读,做一做。

白杨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高?”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白杨树内在品质的句子。

(2)写出白杨和新疆建设者的共同之处。

(3)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爸爸表白的是什么样的心?

②“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为什么爸爸看见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的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呢?


的地的练习题(2)

空敞地和老地方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空敞地和老地方

肖复兴

①城市最早是由市场发展而来的,因此市场就是城市最早的空敞地,现在的新名词叫做公共空间。欧洲城市的广场,大多都是由这样的市场演变而来的,所以,在欧洲哪怕再小一座城市里,也会有很多的大小不一的广场,这些广场成为了人们今天的休闲之地,抬脚就到,方便而实在。

②在我国,广场大多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出现的。我们当年的市场,现在一般成为了宽敞的街道,比如北京的猪市、菜市,成为了如今的珠市口大街和菜市口大街。在老北京,公共空间,除了遍布京城的这些露天的大小市场,再有的就是寺庙,清康熙年间,北京城里有寺庙1200余座,即使到了清末民初,还有800余座,大多藏在胡同里,有的一条不长的胡同里就有两座庙,比如我童年居住家旁的小观音阁胡同,就有观音阁和弘福寺两座庙。我国是一个泛宗教的社会,这些庙所起的大多是公共空间的作用,是让居住在附近的人们有个聚会碰头的场所,有点儿像是现在的会所。老北京,公园不是百姓所能够享用的,它们属于皇家的园林,市场和庙宇,便是普通百姓一室外一室内的'两大主要公共空间。它们的长处,在于就在百姓的身边,实用,又便于出行活动。

③之所以说【□】谈【□】,是因为如今我们的公共空间,已经渐渐失去和忘却了这样实用和方便于群众的两大功能。我们更重视广场的建设,而且有越建越大的趋向。那样的广场,只具有政治的意义,可以是一道丰美的佳肴,并不是百姓的家常菜,因为一般百姓不会经常能够到那里一顾的。我们也更重视一般花园的建设,但那更多的是锦上添花,为点缀用的。于是,我们如今的城市空间,大多为几大公园所取代,比如我常常在天坛公园里见到活动的老头老太太,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很多人是乘坐了公共汽车,大老远跑到这里来的,没有办法,因为它们居住的附近,没有可以供大家活动的公园或别的场地。而在国外,无论原有的还是新建的社区,都必要拥有自己的公园,比如我那年去美国芝加哥这座城市,便有100余座这样的公园,我住的楼下就是一个很大的公园,而在我住的街区里,几乎走不远,就能够碰到这样的一个公园,成为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街里街坊一般。

④我们的城市建设寸土寸金,似乎恨不得将所有的空敞地都盖起可以出售的楼盘,便无形中挤压了公共空间的位置,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群众的公共利益便这样理所当然地受到损害。真希望我们能够拥有更多一点的【空敞地】,当然,这些空敞地,不是像我们这里荒废着等待着继续盖楼盘好卖个大价钱的【空敞地】,而是能够让它们真正成为百姓自己的公共空间。

⑤在城市里,特别是古老的城市,和空敞地对应的是老地方。如今,越是古老的城市,老地方越少,因为老地方的破旧衰败,都被拆迁盖成了新楼盘,唯新是举的城市建设思维,让老地方只成为了图书或展览中的老照片。而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无处可寻。

⑥去年在美国,我碰见一对上海夫妇,他们四十来岁,出国打拼十多年。他们对我格外不解地说:我们的大学都是在北京读的,那时大学旁边有一些冰淇淋店、咖啡馆、书店之类的,晚上同学们都喜欢到那里去,我们的恋爱就是在那些地方开始的。可是,前年回北京,再找那些老地方,怎么也找不到了,一家都找不到了,都拆了,盖起了高楼。他们感慨地说:一座城市,怎么也应该保留一些老地方,让人过多少年,还能够找到,在那里怀怀旧。

⑦城市化建设飞快,却没有想到有些老地方的价值,不仅在于地方的平方米的单价,而包含着历史的痕迹,城市的记忆,和人们的感情。别说北京,连上海有名的红房子西餐厅都易地了,现在,到哪里还能够找到老地方,还真的成了问题。

⑧我想起天津大学建筑学教授荆其敏先生,他将这样的老地方称之为城市布局中的“情事结点”和“亲密空间”。他曾经说:“许多城市中著名的情事结点多是自然形成并逐渐成为传统的。”成为了传统,说得多好,老地方的价值就在于它伴随着历史一道,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带有感情色彩独到的传统。可惜,在商业利益面前,这样的传统已经断档。

⑨失去了空敞地的城市,会像是沙丁鱼罐头,人们会在密麻麻的水泥丛林的高楼大厦中,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

⑩失去了老地方的城市,会像是没有星星点缀的夜空,城市会失去历史的记忆,人们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选自2012年6月4日《文汇报》有改动)

1. 根据①②两段的内容,第③段两个方框内【口】应该分别填入洋和古。(2分)

(答“西、中”或“场、庙”,得1分)

2. 第④段两个加点字“空敞地”的意思不同,请依次解释。(2分)

(1)方便而实用的公共场所(百姓自己的公共空间)。

(2)(没有建筑物的)(等待建筑楼盘)的被荒废的空地。

3.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作为公共空间,老北京的市场与寺庙功能相似,差异在于是否露天。

B.如今的大公园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更多的是锦上添花,为点缀而用。

C.破旧衰败的老地方渐渐换位在图书、展会老照片和人们的记忆之中。

D.作为老地方的红房子西餐厅不仅有经济价值,更有历史和情感价值。

4.通读全文,概括导致我国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误区的原因。(3分)

追逐经济利益、讲究唯新是举、讲求政治意义等

5.分析第⑨⑩两段的作用。(3分)

篇末点题;用反复的句式,照应前文有关“空敞地”和“老地方”的论述,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揭示“空敞地”和“老地方”对城市的价值,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建设现状的不满。

6.除文中提及,请另举上海一处“老地方”,阐述你对第8段中荆其敏先生所谓“情事结点”的认识。(3分)

“情事结点”“是城市中具备怀旧价值,包含着历史的痕迹、城市的记忆、人们的感情的老地方。如外白渡桥、外滩、徐家汇天主堂、美术馆、动物园等,它们原本只是一个地点或者一个建筑,却在时间的推移里自然留下了痕迹、记忆,寄托了人们的感情,产生了怀旧价值,逐步成为更多人尊重并追随的传统。

(例子1分,内涵2分,包括“情事”和“结点”两个方面。)


的地的练习题(3)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土地是要休息的,它如人一样。

②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眠——累了几个季节,长了几季庄稼,也该歇歇了。于是土地在冰封的河流下,在厚厚的雪被里,慢慢进入了梦乡。瘦了的土地,在梦中渐渐恢复了“地力”,一觉醒来,又以蓄足了的精力,去催生万物。是啊,没有“地力”的土壤,任何种子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③人也是需要休息的,还需要宁静。宁静是一幅画的底色,单一而纯清,你可在上面演绎色彩的故事;宁静是一块土地,肥沃而平坦,你可以在里面播撒智慧的种子。宁静可以致远。要想让自己促狭的心胸变得宽阔,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

④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坠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闻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旺盛的土壤,渐渐地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不朽华章。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能感受被时间的脚步踩过的心田,接通了地气与天光,思想怎能不生出万丈光芒?

⑤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小说中的奇妙想象,得益于当年放羊的牧场。偌大的牧场只有他和十几只羊。他躺在辽阔的草地上,是牧场上唯一的主宰。蓝天下,宁静中,风在动,云在飘,他的思绪也在飞。是宁静激活了他奇特的想象,是宁静积蓄了他生命的能量。

⑥可现代许多人,在物质富足的时候,却越来越难以让自己宁静下来。生活的快节奏,让心疲于奔命;物质的强烈欲望,让心痛苦不堪。于是,人们将心灵寄托在热闹之中。在觥筹交错中,喝着热闹的酒;在霓虹闪烁里,唱着嬉闹的歌。没有宏大的布置不算排场,没有雷动的掌声不会说话……不闹点响动,人就不踏实,就如走夜路,故意吹着口哨给自己壮胆。可叹的是,想在喧嚣里求取,想在纷闹中扩充,只能得一时之满足,最后,心灵反遭紧缩包围。到头来,生存的土壤日益变浅,“地力”渐渐消失,上面只能长些浅根杂草了。

⑦星云大师说过,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有”与“无”,“有”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在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修炼得百毒不侵。

⑧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

⑨大智者莫不是气定神闲,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乱的小沙弥面前,依然镇静自若。心有宁静,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因为明白,来的终究要来,去的终将要去。宁静筑就了心里强大的基石,承载着大德、大智与大勇。所谓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⑩静能修身,静能生慧。因为宁静的心,是有“地力”的土壤。(选自《现代阅读》2014年第1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2.开头①②两段写土地要休息有什么作用?(4分)

①引出下文人需要休息也需要宁静的论题;②运用比喻论证,以土地通过休眠恢复地力,来说明“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的道理。

3.文章④⑤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内容简要说说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以苏轼和莫言在宁静中创造不朽的作品和现代人浮躁喧嚣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或“静能生慧的道理”)

4.人和土地一样需要“宁静”。细心阅读一至五段,体会东坡和莫言的事例,为什么说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4分)

①疲于应付快节奏的生活;②拥有强烈的物质欲望。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七段中“‘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

“无”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要过分追求拥有,应学会剔除冗杂的物欲,让宁静驻守心灵,才可以获得大德。


的地的练习题(4)

《烂漫的点地》练习题

1.读拼音,写汉字。

xuě yù ɡāo yuán yánɡ ɡāo chì rè

( ) ( ) ( )

2.先写出下面字的同音形近字,再分别组词。

姗( ) ( ) ( )

陲( ) ( ) ( )

3.补写下面词语和句子。

姹( )嫣( ) ( )不及( )

( )言( )语 繁( )富( )

心( )如( ) ( )言( )语

阳光照耀下,花儿更紫得( ),紫得( ),紫得( )。天上是( )的云彩,地里是( )的花儿。青藏高原的天有多( ),云有多( ),点地梅就有多( )。

4.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描写点地梅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一读,做一做。

白杨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高?”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白杨树内在品质的句子。

(2)写出白杨和新疆建设者的`共同之处。

(3)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爸爸表白的是什么样的心?

②“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为什么爸爸看见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的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呢?


的地的练习题(5)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希望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的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B.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8.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解析】 A项,“也有这样的期望”错,吴良镛的父亲对他的期望并没有具体到建筑方面;C项,“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错,由原文第四段可知“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来自于多个方面;E项,使得菊儿胡同成功改造的因素有很多,吴良镛的行为只是其中之一。

【答案】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8.【解析】 “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独钟,并远赴美国留学深造,有较高造诣;其思想前卫,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生活朴素;设计理念时时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等。

【答案】 ①有广泛的爱好,喜欢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一直努力着;②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③为人正派,生活朴素;④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让中国人诗意的栖居。


的地的练习题(6)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练习题

一、在正确的字下面画“”。

省(格略)争(辩辨)英(傍镑)(拴栓)住(施拖)肥

(格略)外分(辩辨)(傍镑)晚门(拴栓)(拖施)拉

解(择释)(妄忘)想(违伟)反

选(择释)(妄忘)记(违伟)大

二、查字典填空。

1.“奉”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奉”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给;献给;②接受;③尊重;④信仰;⑤侍候;⑥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时。在“崇奉”一词中应选择义;在“信奉”一词中应选释义,易和“奉”相混淆的字有、。

2.“执”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的部首,再查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执”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拿着;②执掌;③坚持;④执行;施行;⑤捉行;⑥凭单。在“执政”一词中应选释义;在“固执”一词中应选择义;在“执法”一词中应选释义。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改为陈述句:

2.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

改为“把”字句:

3.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缩句:

四、把词语朋友送回家。

违背违反

1.这种()纪律的行为是错误的。

2.难道要()人类的真理吗?

信任信奉信服

3.这些论据令人()。

4.同学们非常()王小红,所以都同意她当班长。

5.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