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的知识点(实用8篇)

时间:2024-09-20 09:25:30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测量的知识点(实用8篇)

测量的知识点(1)

1、重视实验、勇于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物理的规律、原理都是通过物理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总结或推理出来的。我们教材中就有大量的物理实验要求同学们去做,去探究。只有同学们敢于实验,敢于实践,敢于动手,才能把物理真正学好。

2、善于观察、体会生活;

观察物理现象,观察实验现象是我们学习物理的第一步,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你在观察中才会发现我们没有认识的世界,才会提出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能调动我们学习或探究的积极性。所以,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体会物理,学习物理,应用物理。

3、重在理解、加强应用;

学习任何知识记忆是必要的,但我们一定要因学科而议,学习物理需要的是对物理知识的感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我们常说的“套公式”。要知道每一个物理量的意义,定义的含义,公式的适应条件和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灵活的去应用规律、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对知识进行延伸、拓展。从中发现物理规律和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

4、勤于思考、总结方法;

常言说的好:“三思而后行”,足说明思考的重要性。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特别是物理问题要分析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从物理过程中寻找物理规律和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顺藤摸瓜。你的思路广了,方法多了,你的能力也就高了。我们在物理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物理方法的总结,往往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5、养成习惯、完成作业。

习惯好比大楼的根基,没有坚固的根基不可能建起高楼。好的习惯会成就你的一生;什么是好的习惯?简单的说:就是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是学习的时候就专心的去学习,是锻炼的时候就去锻炼,是休息的时候就去休息,该玩的时候开心的去玩,该做作业的时候就去做作业。要坐下来,专进去。

 


测量的知识点(2)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

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

(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

(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

(2)连一连。

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

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桌子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

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

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该怎么呢?

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

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

(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

(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

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

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第1题:先让学生估计并说一说大约数;再请学生进行测量;最后让他们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

2、第2题:先估后量再填。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小熊量错的题目,说说怎样量才正确的?我们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第三课时:去游乐园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

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

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

得出课题米的认识。

二、学习米

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

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再量一量。

4、猜想:1米有多少个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再进行测量。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题目:P16试一试。

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

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

完成后核对。

5实践操作p17第4题。

四、总结

这堂课你感觉学什么最难。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第四课时:估一估,量一量

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m——-cm

(2)黑板的长是——-m——-cm

(3)门的高是——-m—cm

(4)从地面到窗台的高是—m——-cm

学生先估计,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

同桌合作,先估计,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

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4、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第三题。

5、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三、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

(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测量的知识点(3)

观察与测量

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3、去游乐园——(认识米)

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1、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会通过刻度尺观察物体的长度。(起点不是0刻度)

5、能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

去游乐园(认识米)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测量的知识点(4)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观察。

“观察物体”教材以学生实际观察自己熟悉的物体为线索——观察汽车引入,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观察汽车外,还观察了玩具、茶壶等活动。同时,通过画画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2、加强操作的活动。

“桌子有多长”设计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活动,以使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我又长高了”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因此,教学过程要从学生以有经验入手,来感受米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观察米尺发现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用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米量。所以重点应在让学生主动发现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测量的知识点(5)

知识点1 单位与国际单位制

①单位:为了科学地进行测量,必须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叫做单位。

②国际单位制:为了便于交流,国家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知识点2 长度及其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

(1)基本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换算关系1km=103m=106mm=109μm=1012nm(103进率)

1m=10dm=100cm=1000mm(10进率)

换算方法:大换小乘进率,小换大除进率。

②刻度尺的使用(三看五会)

(1)三看

一看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整刻度线量起;

二看量程,量程决定了刻度尺的测量范围;

三看分度值,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度。

(2)五会

一会选: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二会放:刻度线要紧靠被侧物体,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零刻度线磨损的应以其他整刻度线为零点。

三会看:读数时,视线要垂直正对刻度线;

四会读:读数时,除读到分度值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

五会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知识点3 测量误差

①误差的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测量误差。

②误差与错误

比较项目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仪器精密度不够;

测量方法不完善;

测量者估读时的偏差;

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

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

能否避免

不能

减小方法

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如何判断

几组数据相差较小,一般仅估计值不同。

所读数据与其他组数据相差很大,准确值不同。

知识点4 时间及其测量

①时间的单位

(1)基本单位:秒(s)

(2)常用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3)换算关系:

1h=60min=3600s,1min=60s;

1s=103ms=106μs=109ns

②停表的使用(不估读)

(1)停表的读数

小表盘为分针,大表盘为秒针;

小表盘指针指向半刻度线之前,大表盘在0~30s之间读数;

小表盘指针指向半刻度线之后,大表盘在31~60s之间读数。

(2)停表的使用

调零:上好发条,按动复位按钮,使大小表盘指针都指向零刻度线处;

启动:按动“开始/停止”按钮,开始计时;

停止:再次按动“开始/停止”按钮,停止计时;

读数:小表盘读分,大表盘读秒;

归零:再次按动复位按钮,是指针指向零刻度线;

记录:记录分针、秒针读数,注意记录单位


测量的知识点(6)

1、重视实验、勇于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物理的规律、原理都是通过物理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总结或推理出来的。我们教材中就有大量的物理实验要求同学们去做,去探究。只有同学们敢于实验,敢于实践,敢于动手,才能把物理真正学好。

2、善于观察、体会生活;

观察物理现象,观察实验现象是我们学习物理的第一步,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你在观察中才会发现我们没有认识的世界,才会提出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能调动我们学习或探究的积极性。所以,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体会物理,学习物理,应用物理。

3、重在理解、加强应用;

学习任何知识记忆是必要的,但我们一定要因学科而议,学习物理需要的是对物理知识的感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我们常说的“套公式”。要知道每一个物理量的意义,定义的含义,公式的适应条件和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灵活的去应用规律、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对知识进行延伸、拓展。从中发现物理规律和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

4、勤于思考、总结方法;

常言说的好:“三思而后行”,足说明思考的重要性。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特别是物理问题要分析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从物理过程中寻找物理规律和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顺藤摸瓜。你的思路广了,方法多了,你的能力也就高了。我们在物理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物理方法的总结,往往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5、养成习惯、完成作业。

习惯好比大楼的根基,没有坚固的根基不可能建起高楼。好的习惯会成就你的一生;什么是好的习惯?简单的说:就是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是学习的时候就专心的去学习,是锻炼的时候就去锻炼,是休息的时候就去休息,该玩的时候开心的去玩,该做作业的时候就去做作业。要坐下来,专进去。

 


测量的知识点(7)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观察。

“观察物体”教材以学生实际观察自己熟悉的物体为线索——观察汽车引入,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观察汽车外,还观察了玩具、茶壶等活动。同时,通过画画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2、加强操作的活动。

“桌子有多长”设计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活动,以使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我又长高了”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因此,教学过程要从学生以有经验入手,来感受米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观察米尺发现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用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米量。所以重点应在让学生主动发现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测量的知识点(8)

二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总结

测量这个知识点对于二年级来说虽然很简单,但也是要学好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二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总结

认识分米、毫米、千米

1、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

2、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3、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

1、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2、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3、1米=100厘米或1m=100cm

4、1米=10分米或1m=10dm

5、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

1、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公共汽车两站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4、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分米或1m=10dm;

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2.知道1分米或1毫米的实际长度。

3.能利用长度单位之间关系进行单位换算

1千米有多长(千米的认识)

1.体验1千米有多长。

2.了解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3、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拓展】

【练习题一】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4分)

1.36÷4=9,读作(  ),表示把36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还可以表示36里面有( )个4。

2.35÷7=5中,( )是被除数,( )是除数,( )是商。

3.把6×4=24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是(  )和(  )。

4.27是3的( )倍,4的5倍是( )。

5.2的6倍是( ),表示( )个( )的和是( )。

6.12是3的( )倍,表示( )里面有( )个( )。

7.30里面有( )个5,( )里面有5个2。

8.用二六十二这句口诀计算的除法算式是(  )和(  )。

9.15个△,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

二、我是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8÷2=4,读作8除2等于4。 ( )

2.计算10÷2=5和10÷5=2都用二五一十这句口诀。 ( )

3.把12个苹果分给明明和芳芳,每人分6个苹果。 ( )

4.每句乘法口诀都可以写四道算式。 ( )

5.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除法。 ( )

【练习题二】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4分)

1.200厘米=( )米 12米-8米=( )米8厘米+7厘米=( )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厘米”或“米”)。

(1)小明身高约130( )。

(2)房子宽约5( )。

(3)动车一节车厢长约25( )。

(4)一支铅笔长约15( )。

二、判一判。(对的画“√”,错的画“×”)(每题3分,共12分)

1.王涛身高120米。( )

2.一张单人课桌长约65厘米。( )

3.1米和10厘米同样长。( )

4.一根粉笔长7米。( )

三、解决问题。

一根铁丝用去40米,还剩28米。原来这根铁丝长多少米?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