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合集17篇)

时间:2024-09-20 17:56:53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新会计准则(合集17篇)

新会计准则(1)

这学期我选了张凤明老师的银行会计,开始的第一周,我们稍微学习了银行会计概论,了解到银行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专业会计,这些概述因为时间的关系老师就没有详细的介绍。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主要学习三章知识分别是:存款业务核算、贷款业务核算、支付结算核算。

存款业务核算在我看来是最简单的'了,因为自己也是存款的主人,大概知道了银行接受存款的流程,主要是要转换思维设身处在银行的角度考虑问题核算业务。学习的重点是要掌握好单位储蓄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让我有点纠结的是那个日积数和时间的换算,不过通知老师的细心的教导和自己找时间琢磨也差不多弄清楚了。在学习贷款核算时账户科目比较多,有些业务比较麻烦,比如贴现业务和逾期贷款业务等等。在上课时没有及时消化,有很多东西没有弄懂,课后我就在张老师的大学城空间里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并认真看了。支付结算是让我最头痛的,之前看了经济法中的这章一些数字搞的我摸不着方向,有些流程没有弄清楚,比如托收承付,在银行会计里托收承付的流程更加麻烦,所以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打理下头绪了。

通过这五周的学习,我们了解的只是银行会计里面的一些皮毛,要更加深入的探讨还得另外花时间去专研。银行会计与商业企业会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不同主要是来源于主营业务的不同,银行的业务比较复杂,而且涉及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也很多,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商业企业中没有会计科目。而且还多了个资产负债类要素。营业中,商业企业主要是销售商品收入,而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多样化,业务收入的构成也是多样化的。收入的和成本的确认和商业企业不同是一个显著特征,此外,银行的存货是非常少的。至于其他方面,还是差不多的。

虽然在和会计上的要素基本相同,但还是的有逆向思维,不能老是把银行业务核算想成单位核算了,这是突破银行会计学习的重点。自己学习了银行会计对存钱取钱的流程和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


新会计准则(2)

这学期开设的银行会计课程,在选择这门课程的时候,我以为是在银行工作时收付现金的业务,经过学习使我知道了银行会计的对象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银行会计与业务有融合性、广泛的社会性、会计处理的及时性和内部管理的严密性。

银行会计的分类就与以前我们在基础会计的分类不同,银行会计分资产类、负债类、资产负债共同类、损益类、所有者权益类。我学到了银行一些基本的业务处理,例如:存款业务、贷款业务、贴现业务、支付结算等相关的银行账务处理。同时,我也知道了银行专用的会计分录,虽然现在不能很好的运用,但我会多发时间来在掌握银行会计这门学科。银行会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增长,银行将会越来越普及,我应该学好银行会计。

在学习存款业务时,我感觉有点困难,因为银行收到的钱不是银行存款了,而是一种负债,计入到吸收活期存款、吸收活期储蓄存款等,我要站在银行的角度去看待一切发生的业务,这与以前的分录处理有些相反,一时间难以调整,在给出业务时我的先仔细观察题目,调整好站在银行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预提定期存款利息时,我总以为按季度结息,应该是三个月的一起计算,但通过上次作业,老师给我的详细讲解,老师以简单明了的例题来反驳我的观点,我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还有,单位持存款单提取本息,该本息不能提取现金,只能转到活期存款账户中去,这也是银行会计一个特殊的处理方法。

以前我以为定期储蓄存款只有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通过学习,我还学到了存本取息和整存零取这两种定期储蓄存款。这对我以后挣的工资有更多种存款的选择,我不仅要看银行的存款利率,还要联系我的现实生活,选取最优的目标,获得资金的最优配比。在银行工作的话,要非常的谨慎,计算存款日数贴现天数时要求准确无误。

这次对银行会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人员,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加强社会竞争力,培养自己会计工作的各方面能力,包括银行会计。


新会计准则(3)

各上市公司、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

2000年年末及2001年初,财政部相继发布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8项准则的通知》(财会〔2001〕7号)、《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00〕25号)和《关于印发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有关政策衔接问题的规定的通知》(财会〔2001〕17号)。为了做好上市公司、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与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上市公司、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应认真学习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和制度。

二、上市公司应按如下原则做好2001年中期报告的信息披露工作。

(一)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及其补充规定,编制2001年中期报告中的'比较财务报表;在比较财务报表中增加一栏,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及其补充规定披露2000年年度利润表数据;披露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及其补充规定计算的2000年度相关财务报表数据和指标;在财务报表附注说明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及其补充规定对公司2000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二)应确保2001年中期报告中比较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和指标的准确性。如果2001年年度报告中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比较财务数据和2001年中期报告相应数据不同,公司董事会应在2001年年报中对差异的原因及其影响作出解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在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及委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时,应参照《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宜的通知》(证监公司字〔1999〕138号)和《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证监会计字〔1999〕17号),履行必要的程序。

(四)因本次会计政策变更,导致2000年末未分配利润为红字的,公司董事会应在履行必要的程序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应按如下原则做好与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相关的信息披露工作。

(一)已公开发行股票、但尚未上市的公司应在上市公告书的显著位置披露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财务指标、以及其他有关内容的具体影响。

(二)2001年6月30日前已经获发审委审核通过的公司,应在招股说明书显著位置补充披露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财务指标以及其他有关内容的具体影响。

(三)2001年6月30日前未能够获发审委审核通过的公司,其申报材料中三年又一期财务报告及相关数据和指标应按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

(四)公司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编制的盈利预测应按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

(五)因本次会计政策变更导致以前年度利润超分配的,公司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弥补,以避免损及新股东的利益,并在招股说明书中对此予以披露。

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做好与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相关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


新会计准则(4)

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从1988年起步,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具体准则实施到现在也已经4年。当前,会计准则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事业提供了许多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全面、及时。正确地认识这些机遇和挑战,对于我们把握会计准则建设的形势和任务,不失时机地推进会计准则事业,十分必要。

一、会计准则建设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从国内环境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在研究会计准则时认真考虑。

第一,《会计法》的修订和实施,对为会计核算的真实、完整性提供重要保障的会计准则提出了迫切需求,为更好地贯彻实施会计准则起到了重要的法律支持作用。

第二,经济形势在经过几年徘徊之后,从今年开始出现了回升的势头,今年上半年GDP增长了8.5%。有国际机构预测,我国今年的GDP增长率将达到了7.5%。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取得初步进展,进出口转旺。这一切为我们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改组和创新创造了条件,也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提供了宽松的经济环境。

第三,无论是从国际经验着眼,还是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实践,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将整体上改变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工作全貌。随着二权市场的创立,会计信息披露成为这一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从而也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第四,经过几年实践,会计准则对规范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引导资源流动所起的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识,同时也为我们深入认识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制定好会计准则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从国际环境来说,也出现了对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情况。

第一,金融市场监管和透明度仍然是国际社会的重大关注点。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动荡和几次重大的金融失败事件以后,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交通工具的改进和更新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交通管制的相应改进和更新,那是比没有交通工具更加危险的`事情。没有透明度的市场,没有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对金融市场来说,就像汽车上了高速公路而没有交通信号。所以各国政治家、金融家都一再呼吁,加快国际会计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建设的步伐,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第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实现重大改组,因际会计准则形成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由各个国家和地区会计职业组织组成的一个国际组织。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及来自于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的压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过去的两年中,一直酝酿着重大改组。到今年5月,改组方案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会员大会通过。按照通过的改组方案,新的国际准则委员会将改变原来以会计职业机构为主导的性质,变成一个相对而言由会计专家组成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是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由原来的按地域产生理事,改为不分地域由专家组成,同时保留常设解释委员会;二是成立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咨询机构;三是成立管理委员会,负责理事、解释委员会委员以及咨询委员会委员的任命,监督理事会的工作,筹措资金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管理委员会的原文是Trustees,含义是“被委托的人”,或“受托人”,意为受国际社会各个方面委托来管理国际会计准则的人,为符合中文习惯,我们建议将其意译为“管理委员会”,类似于企业的董事会。)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预期将于2001年正式运转。

第三,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通过对核心准则的评估,国际会计准则生存空间扩大。到1999年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历时4年的核心国际会计准则初步完成,除金融工具项目取得中期成果外,列入核心国际会计准则计划的会计准则项目都按计划完成、同时,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开始了对核心准则的评估。不久前,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宣布,评估工作完成,同时声明,公司跨国上市时,在辅之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调整的前提下,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国际组织各成员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应当接受。这预示着国际会计准则向着真正“


新会计准则(5)

【论文关键词】 新准则  会计政策

【论文摘要】会计不仅为国家服务,更多的是为广大的者、债权人服务。但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拥有了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初衷是让企业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实际上却构成了当局谋取不当利益的手段,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产生了不良的经济后果。新会计准则遏制了盈余管理,但也给企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提供新的盈余管理空间,文章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提出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高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对策。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遏制或降低了企业对利润操纵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为企业利润操纵开辟了新空间。但整体上讲,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更加规范、更加合理,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2006)》中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第一,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第二,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会计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和具体应用情况。

一、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主体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选择会计具体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其本质是为会计目标服务。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即上市公司利益集团(包括管理当局、股东、债权人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

1、管理者报酬计划

利润指标是上市公司股东衡量管理当局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计算管理者报酬的重要依据之一。西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激励机制下,管理人员的报酬随着报告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归属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而管理当局与股东的目标不可能一致,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和机会主义行为,公司管理当局就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侵犯股东的权益。管理当局必然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提高报告期的收益以提高自身报酬。Gaver(1998)等研究CEO的现金报酬,其研究表明报酬的作用是不对称的:只要盈余是正的,现金报酬与盈余上限正向相关,但现金报酬却回避了盈余上限损失的影响。

2、契约

债权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降低风险,通常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例如最低限度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限制对资产的清理和转移、限制公司举新债等。而这些限制性条款的财务指标都是根据财务报告数据计算的。管理当局为了举借新债或者履行债务契约,会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政策来实现上述会计数据指标。

3、避免政府和市场管制机构的关注

中国市场起步比较晚,发展不成熟,资本市场是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上市公司的上市交易、配股、增发和收购都必须接受中国证券会的审批,上市公司必须提高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会计报表及各项指标,可能因其业绩不好或指标不符合标准儿被处罚、停牌和退市。陆建桥(1999)以在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亏损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存在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存在着调增收益的会计政策操纵行为。这表明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

4、若企业存在由于政治活动而引起的潜在财富转移,那么假定它的企业管理人员将采取减少其财富转移的会计政策。中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公司的管理者与政府有着密切联系,在可能引发经营危机而备受指责的企业中,未收到政府压力的公司管理人员,更愿意采用能减少预期盈利水平和盈利变动的会计准则。刘斌、孙雪梅(2005)运用单变量检验和多变量检验的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方法,以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选择为切入点,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政治成本对会计政策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报酬契约对会计政策选择存在显著影响、而债务契约对会计政策选择没有显著影响。

5、纳税

向政府缴纳税会增加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出,最终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所得税的征收以利润为基础,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直接影响利润的计算。因而,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然考虑会计政策对税负的影响,降低现实和潜在的税负。

二、会计政策选择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

企业会计政策是连接与会计实务的桥梁和纽带,它既受会计理论的和影响,又直接规范和制约企业会计实务,并对企业会计报表和资本市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盈余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有目的地操纵报告,误导人的行为。政策选择属于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从长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而对会计原则、基础、惯例、规则的选择和实务的处理等都是为实现盈余管理目的而采取的特殊会计手段。

在企业契约谈判的过程中,每一利益相关者在对会计信息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披露满足其需要或代表其利益的会计信息时,都力求会计政策能于己有利。由此,从现象上表现出为企业会计过程中的一种技术问题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在本质上已经构成利益集团之间和的博弈。企业会计政策始终左右着会计信息的生成,深深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涉及到政府、现在以及潜在的投资者、企业管理当局、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体现出经济后果的特征。为形成一致会计政策的契约安排,各利益主体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即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的.过程。

三、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高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对策

1、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准则的程度

部分学者在研究会计政策选择时,往往只把会计政策选择当作企业单方面的行为,研究大多局限于企业这一个方面,而研究准则变化等问题的学者则仅仅考虑对准则的描述。事实上,会计政策的选择、利益相关者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使会计准则不断优化。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以会计准则为基础的,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则又会引起会计政策选择的变化。关于如何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本文尤其强调应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程度,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是高质量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保证。

吴联生(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总体上看,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的参与程度不高,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对会计规则的参与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经济后果的认识不够,在参与会计规制度方面存在“搭便车”倾向,缺乏合适的渠道来参与会计规则的制定。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热情,降低来自政府部门的比重,增加来自实务界的代表。为此,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要为公众参与准则制定提供必要而合理的形式,提供会计准则制定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度。新的会计准则的发布,虽向各界广泛征求意见,但未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会计准则讨论的氛围,如像美国ASB那样实行公众听证会。

2、协调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的冲突

陈继初(2004)认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契约的集合,因此需要建立起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提高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优化会计政策选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最终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董事会应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充分表达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并且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权力;监事会由利益相关者代表参与,享有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构建会计政策委员会和周期审核小组,由其进行会计政策的具体选择和审核。

3、保障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是导致利益相关者间信息不对称及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条件的财务冲突的重要原因。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冲突需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同时要对拟采取的会计政策在利益相关者中进行,倾听他们的意见,形成有效的磋商机制,以充分反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外部约束机制

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和机构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约束机制。首先,和法规的威慑和惩戒机制,如果会计政策的选择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将会受到相应的制裁;其次,注册会计师作为拥有更多知识技能的外部者,不但要对合法性、一致性进行审计,还要对会计政策选择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充分披露等进行审计。

5、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部虽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并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但其实际应用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此时研究会计政策选择,可为检验新准则实施效果提供经验证据,从而推动会计准则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Gaver,Jennifer、Kenneth Gaver:The Ralation Between Nonrecurring Accounting Transaction and CEO Cash Compen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73).

[2]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实证研究[J].,1999(9).

[3] 刘斌、孙雪梅: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

[4] 吴联生: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特征——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3).

[5] 陈继初:规范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J].中国化,2004(6).


新会计准则(6)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中学财务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新会计准则环境下中学财务管理研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国家财政部于20xx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这是继 2012 年会计准则修订后又一次大规模修订。将新老会计准则对比后可以发现,会计准则在基本思想与具体操作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动,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中学财务管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变动。

一、新会计准则变化内容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是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是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发展的主要表现。该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突破了传统会计标准在制定上需要所有行业及所有制互相分开的做法,将会计制度作为前提,以强调会计信息生成为主,具有更强可比性;第二,会计信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

新会计准则通过三方面的保护,体现了会计信息以真实性为核心不动摇的决心。同时将市场因素的变化作为资产价值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将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惯例进行接轨,推动了二者协调发展。以"重实质,轻形式"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准则,在核算负债、完善财务报告、资产计划以及确认收入等方面保持与国际会计管理的一致。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国家会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也在不断进步与完善。无论新会计准则怎么变化,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工作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也产生了一定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下学校财务工作相关要求。基于新会计准则视角下的中学财务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全面的工作。

因此,中学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以会计准则变化为引导方针,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

二、新会计准则对中学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中学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要求

我国传统会计准则体系内容具有一定片面性,其核心重点集中在工商企业准则方面。新的会计准则在原有准则基础之上,将覆盖领域扩大到金融、保险、农业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覆盖了各个企业的经济业务,填补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业务处理规定的部分空白。当前看来,大部分中学财务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来自于自学,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与专业培训,对新兴知识区域存在许多盲点,知识点的掌握也不够全面,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理解方面与解读方面的错误,不利于中学财务管理者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二)中学财务管理人员道德要求

会计方法与政策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了多样化的选择。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在真实性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会计职业特征所体现的执业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都可以称为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工作所处位置较其他职业而言十分特殊,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显得比较敏感,因此,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要求也比较高。会计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业务处理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公德精神、极强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会计人员要适应新会计准则提出的性要求,必须做到两个方面的进步:第一,不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国家制定相关制度的中心思想与现实意义,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保证一颗公平心;第二,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与职业精神的建设,二者缺一不可。

(三)中学财务管理人员后续学习能力要求

新会计准则与国家财务报告准则有着一定的共通性,由此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是以国家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来不断提升自己,时刻学习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与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不断加深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接轨是必然的趋势,该形式下的新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事业工作人员将终身学习作为必须遵守的.一项准则而贯彻始终。

三、新会计准则视角下中学财务管理策略

(一)加强对中学财务人员的培训。

我国中学财务人员大部分都是自学新知识,一般情况下会存在知识面较窄等问题。学校方面需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解决措施。

中学应该对教育、财政会计部门主管进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业培训,具体方法为:当地财政部门或教育中心与中学达成组织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在中学举办会计知识讲座,主讲人可以是专业讲师或者工龄较长的老会计师。学校方面应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参加讲座,在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会计人员与讲师之间的交流,获取前辈经验,帮助会计人员提高专业能力与操作水平。相关部门可以将新会计准则相关知识培训作为会计职称评定的一项考核指标,上推动更多人来学习新会计准则,提高整体素质。

(二)树立财务人员正确职业道德观

会计工作的特点就是将诚信与技能融于一体。真实、诚信、不弄虚、不做假是支撑会计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一旦会计人员思想产生动摇,那么这些基础便会支离破碎,会计行业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中学财务管理人员在从事会计活动工作中,务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决抵制违反乱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的公正与公平。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预防隐性资产流失

针对中学固定资产制定详细的报废、采购、计划制度,加强管理。学校方面应按照计划需求购置固定资产,杜绝盲目购买现象的发生。遵循公正公开原则,保证供应的同时按需购买。资产购置完毕后,固定资产管理权应交予财务部门,并建立相应责任制度,责任落实到人。责任人可通过账本记录形式,管理固定资产。必要情况下,可以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立一名监管专员,定期对账务进行清查与控制,会计人员之间可以互相监督,保证每一个岗位都有一个负责人,该负责人在肩负任务的同时还应承担岗位责任。此种责任制度下,财务工作定能有序进行。

结束语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中学财务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中学财务管理人员应直面挑战,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建设、道德文化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摒弃传统会计人员培养模式,运用创新理念,为学校培养出卓越的会计人员提供保障。通过各种形式提高财务人员道德水平,推动中学财务建设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姚雪梅.新会计准则视角下的中学财务管理分析[J].中国经贸,20xx,(8):222-222.

[2]檀朝良.新会计准则视角下的中学财务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4):183-184.


新会计准则(7)

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早在本世纪初,我国政府的财政部门就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该体制中对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事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与传统的经济体制相比,新会计准则体系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的涵盖面更广,进一步提高了财务报告中的质量。

一、新会计准则概述

关于会计准则,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会计准则是指为公司提供一种向公司外部的资本提供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报告公司财务状况和交易经营等几方面信息的成本相对低廉且可信的手段,是管理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公司效益的重要方法。而新会计准则指的则是各个企业通过积累多年的生产经验总结出的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而且在2006年,财务部还对新会计准则体系进行规范。而关于新会计准则的作用无外乎以下三点:首先,新会计准则是保证资本市场正常运作的条件;其次,新会计准则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的重要标准;最后,新会计准则还是我国财经政策法规的重要组组成部分,为规范我国企业的各种行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对企业而言,及时制定出新的会计准则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文化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且资本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所以,为了能与国际接轨,我们应该制定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以便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市场的深入了解。企业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是提高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保护公众利益的需要。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体系建立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会计准则建立的基本目标就是能够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涵盖了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对规范企业的经济事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企业的财务决策观念发生改变

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内,财务决策的理念直接影响着决策的结果,进而决定着财务业绩。在传统的会计准则下,企业更加重视利润表,认为资产负债表没那么重要;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理念,加大了对资产负债表的重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企业在进行计量收益时更加重视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更多的考虑了企业未来面临环境的变化。此外,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不仅重视企业的损益情况,而且更加重视了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对企业未来增长潜能的挖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重视企业现金流量信息,强调企业财务信息有用性,支持对受托责任履行评价,将对财务决策理念产生直接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更有助于财务指标的正确评价

与原来的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财务会计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披露方面,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更加突出了信息披露的原则,而且通过使用更加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改变了传统会计报表的不足。新会计准则更加完善了财务指标,而且在该准则的要求下,企业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都进行了完整的编制。此外,企业所有的子公司也都被纳入了报表的范围内,中期的财政报告也成为了企业进行会计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新会计准则对降低资本成本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的诸多企业的发展都跟上了世界的脚步,这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整个国际市场上都得以提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便于企业对会计信息的理解;所以,新会计准则对降低财务报表编制和会计信息理解与应用的成本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不仅使我国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还降低了国内外投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收益。此外,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企业在国际上的贸易手段得以改进,使得国际贸易摩擦大大减小,而且在增强跨国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还拓宽了企业投融资的渠道和市场。

(四)新会计准则为企业收益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计量方法

在企业利润或收益的计量中,新会计准则不再将历史成本当作基础计量属性,与之替代的是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于过去的非货币交易所产生的收益只能通过计入资本公积金后再进行具体的统计,而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点的不足,可以将实物交易所产生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而且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算法的引入不仅对当期资产结构、净利润及净资产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且还使得企业对利益的操纵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限制。此外,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进行发出存货时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来进行,这有效的抑制企业通过存货记账方法的变更而进行的利润调整,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完善财务决策的措施与建议

(一)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树立风险意识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面临不确定性情况时进行经营管理的有效措施,所以,会计人员应该树立起风险意识,可以通过采用及时的数据化管理方式来发现企业所面临的潜在危机。而且会计人员应该及时的把各个时期的财务指标进行整顿,并且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将这些财务指标以数据的形式传递给经营者,进而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并且寻找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为企业如何做好经营管理、降低财务决策风险提供有效的措施。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起财务报警系统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应该做好会计的基础工作,在进行信息管理时,应该合理的设置会计科目,并且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进而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再者,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该采用更加精确的核算方法,这是提高预测、决策的准确性的重要条件。最后,为了及时发现财务决策中所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起以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经营信息收集分析系统为基础的财务预警系统,而且为了保证财务报警系统能够发挥作用,有效地防范与解决问题,应该尽可能的提高其灵敏性,如此,才能保证经营者做出更加直观、有意义的决策信息,进而避免财务危机的出现。

(三)会计人员应该做好成本费用的核算工作

目前,我国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主要分为控制存贷和控制成本两种,现代财务管理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成本控制在一定水平内;通常降低成本主要通过成本预测、计划和控制三个环节来实现。所以,为了做好成本核算,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采用核算型的管理,进而加强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成本费用的控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资产财务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在新会计准则下,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得以提高,跨国公司的管理水平也得以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还降低了经营成本,对管理者做好财务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准确进行财务决策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关八一,尚战莉。新旧会计准则下投资收益对上市公司影响之比较[J].中国证券期货。 2011(10)

[2]赵子龙,曾艳华,韦慧,郭栋。桂西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因子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N].南方农业学报。 2015(10)

[3]金晓春,周庆怡。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演进及对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 2015(12)[4]张先治,于悦。会计准则变革、企业财务行为与经济发展的传导效应和循环机理[J].会计研究。 2013(10)

[5]徐红娥。新会计准则有用性的市场检验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

[6]古继洪。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 2008

[7]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 2006(12)

[8]姜国华,李远鹏,牛建军。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盈余报告差异及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 2006(09)


新会计准则(8)

20xx年1月1日,我国出台新会计准则,该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算。”通过此定义很容易看出,公允价值对市场交易的真实性、公平性进行了着重强调,其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分析、比较和评价各种相关数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及分析

(一)应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新准则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提出了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在进行该项交换的时候,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无论换入的资产还是换出的资产,其所含公允价值均能够进行可靠计量。同时新准则对是否存在商业实质做出了相关规定:企业应当对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进行关注,这是由于若存在关联方关系,则可能导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没有商业实质的发生。

(二)应用于债务重组

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若债务重组是通过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则通过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对债务重组利得进行确定,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企业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则作为资产转让损益,在企业当期损益中计入。与此同时,新准则在债务重组定义中,增加了对债务的让步使用前提条件,即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方可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由此使对新准则的滥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应用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中公允价值得到最为典型的应用体现,其是金融工具最相关,并是唯一相关的计量标准。因衍生金融工具中转移风险报酬并不是与实现权利义务同时进行,这与传统会计的计量标准不相符合,因此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经不再使用,而这一问题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新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做出来规定,其一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的相关信息在表内外都将得到全面反映,由此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于此类资产或负债潜在的不确定性及风险均可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投资者决策得到充分优化。

二、公允价值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取得公允价值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虽然已得到长足发展,但其还没有活跃的二级市场形成,因此导致某些计量项目没有相应的市场价格,从而难以取得公允价值。

(二)交易价格的公允性被关联方交易严重影响

我国普遍存在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的关联交易,尤其普遍的是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之间进行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交易,在此交易中常常出现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我国在此方面虽然出台了相关规定,但由于利益的驱使,导致这种情况仍不可避免,造成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的根源。

(三)过度依赖职业判断而使“公允价值”有失公允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决定着公允价值估算是否准确。我国绝大多数会计人员仅对形式规范的会计实务所熟悉,而很生疏需要大量职业判断的确认、计量这两个过程。公允价值由于其涉及到在多种情况下的计量,由此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较高。同时由于计量技术的多样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导致会计人员存在主观判断,由此导致“公允价值”有失公允。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

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成果,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公允价值框架和计量。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可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我们可以参考引用这些经验和做法,使运用公允价值的风险得到大大降低。

(二)加强市场经济建设

一个近乎完美的市场方可利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要实现成本效益只有在活跃的市场中,有效的'运用现行成本、市价对资产或负债进行评估,而由此得出的结果才能与其内在真实价值相接近,从而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完善的市场经济是活跃市场的存在的基础,因此降低企业成本与工作量,使获得的公允价值可靠的重要条件以及使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根本性措施就是全面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培育一个发育成熟、活跃、公开的市场环境。

(三)完善法制制度

法律在会计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它在既定经济基础上对上层建筑和调节利益流向的规范上具备了强制性,也就标志着它对会计行为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以较为完善的法制制度来控制市场行为秩序,从而推进法律制度的健全。而健全的法制制度,同样也是控制不法分子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在监督管理上,应监督机构对会计行为的监控,在开展不定期调查的同时,还应利用稽查职权,将查获的不法行为移交司法机关,让法律制度充分发挥其保障市场主权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公司内部治理、企业主体责任人的道德观念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等因素同样也是不能控制的,也是不能使公允价值作为判定属性的原因。公允价值是依赖于市场报价或市场交易价格,或者是通过分析预想未来现金流量而确定的。而这些都需要通过主观判断来实现,因此受到企业负责人和会计职业人员意识影响也就成了必然趋势。就当下我国众多企业,其内部的管理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缺陷,高层管理者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守规意识浅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业务能力更是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影响公允价值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源上控制,唯有加强对企业的管控治理,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才是真正在为公允价值创造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勇.浅谈公允价值取得的原则、程序和方法[JJ.商业会计,2010,22.

[2] 张丽琨基于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运用与慎用[J].商业会计,2010,21.


新会计准则(9)

20xx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准则体系,规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性的突破。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新会计准则作了以下主要变革: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以外引入了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存货管理办法变革,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债务重组变革,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合并报表基本变革和工具准则变革,这些变革的核心都是为了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新会计准则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正式确定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并比较全面地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债务重组利得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的,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套期业务,确认浮动盈亏,并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有关套期合约的公允价值,以帮助投资者更有效地把握公司在套期业务上面临的风险。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减少了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即在一些领域,要求只有在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时,才允许相关性的进一步运用。

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垒实经营业绩,提高利润质量。如:存货发出计价,取消“后进先出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利润操纵;扩大合并报表范围,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均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经济实质。如现行规定,只有与购建固定资产相关的专门借款所产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予以资本化,不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而新准则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方面,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一步趋同,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其所占用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也可以予以资本化。另外,可以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产生的,一般借款如被用于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也应当资本化。上述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和范围的扩大,更能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又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新准则规定商业实质会计处理原则,并规定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再如,新准则规定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的存在为基础,凡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同时,准则排除了比例合并方法,要求业务与母公司差异较大的子公司也应纳入合并范围;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境内外资本市场信息的可比性

新会计准则,顺应了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铸牢了基础,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此前签署的“联合声明”,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事实予以了确认和肯定。因此,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将大大提高A股公司的会计信息与中国香港市场及美国、欧洲等境外市场的可比性,更有利于人员进行估值比较。当然,新的会计准则只是反映公司价值的“一面清晰度更高的镜子”,其本身不会增加公司价值,但能促使投资者去更好地发现公司内在价值。

可比性的提高所带来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股票估值这样一个技术领域,而且还会降低投资人了解境外上市公司的成本,有利于中国“走出去”;同时,也会降低境外战略投资者了解境内上市公司的障碍。因此,准则的趋同,能减少相互之间理解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的隔阂,必将促进国际间的贸易与投资活动。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获得国际认可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企业在境外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全面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规范我国工具会计核算,促进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一直是国际会计准则中比较复杂的。如何有效地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一直以来是各国政策制订部门的重要工作。我国在全面借鉴IAS32、IAS39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出台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栏报》等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同时规定,企业如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选择使用套期会计,但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对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进行会计处理;企业的会计处理应当根据各单项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将其进行适当归类,以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有利于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衍生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新会计准则解决了衍生金融交易不能进行会计核算的难题,其积极作用非常明显。由于新准则坚持以公允价值计量,强调运用套期会计,趋向于原则导向,允许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等,必将对金融会计实务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全面披露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策略及做法、风险管理量化信息、会计政策以及主体业务经营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确保披露信息的全面、及时、可靠、可比;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套期行为的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价,确保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和计量,严格套期会计处理。

四、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能促进财务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会使上市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增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比如《分部报告》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分别根据业务的性质披露业务分部报告和地区分部报告,并将其中的一种分部报告方式作为主要报告形式,另一种分部报告方式作为次要报告形式。对于主要报告形式,企业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利润(亏损)、分部资产总额和分部负债总额等信息。企业在次要分部报告中,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和资产等信息。并且上市公司各分部间的转移交易应当以实际交易价格为基础计量,转移价格的确定基础及其变更情况,应当予以披露。《分部报告》准则的推出,对于证券投资者及证券从业人员,将是一个巨大的利好。证券人员将可以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更容易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在建立盈利预测模型时,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降低投资风险。

总之,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增强了会计准则的易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其全面实施,必将有效地规范我国会计工作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


新会计准则(10)

摘 要:20**年财政部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会计从业职员理解应用新会计准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用度处理、负债用度处理相关科目进行了深进解读。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解读

1 “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资产减值计提的解读

准则指南中,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有28个,可分为三种情况:

(1)17个项目涉及到计提减值的规定。应收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商誉、采用本钱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共15个项目有计提减值的明确规定。另外,在“1231坏账预备”科目的应用说明中提到:对于确定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治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转销应收款项,借记“坏账预备”,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支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这说明预支账款、长期应收款2个项目也需要计提坏账预备。

(2)8项资产其性质或计量属性决定了不必计提减值。货币稳定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假设,货币资产项目就不存在减值的题目;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减损是通过后续再计量体现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既按公允价值计量,也计提减值预备);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期限短,发生减值的可能性极小,减值题目忽略不计;固定资产清理反映的是尚未清理完成的固定资产净损失,已经内含减值计提因素;研发支出中的用度化支出部分在期(月)末转进“治理用度”科目,无余额,资本化支出部分在期末是“准无形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增加所得税用度、冲减资本公积等方式反映其价值减损。

(3)3个项目准则指南中没有明确规定是否计提减值。如一年内到期的非活动资产、其他非活动资产、长期待摊用度等。

2 资产用度处理涉及收益、本钱、用度等科目的解读

(1)资产购置用度处理。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手续费、过户费、印花税等税费,作为投资损失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取得存货发生的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回属于存货采购本钱等交易用度计进存货本钱,即采购材料发生的采购用度,借记“材料采购”科目或“在途物资”科目,采购商品发生的采购用度,记进“库存商品”科目;取得融资租赁资产发生的用度计进租进资产价值,借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用度,即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回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计进当期损益,假如金额较大则予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进相同的基础分期计进当期损益;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的手续费、过户费、印花税等税费记进“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企业的长期资产,企业持有的意图和其本身的变现能力都不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发生的手续费、过户费、印花税等税费构成其进账本钱,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钱)”科目。长期股权投资的交易用度处理分三种类型:

①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包含交易用度的合并对价与取得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保存收益。

②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直接相关用度计进合并本钱。

③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投资性房地产,外购和自行建造过程中发生的交易用度计进本钱;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发生的交易用度计人本钱,固定资产的预计弃置用度,按现值计算确定应计进固定资产本钱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生物资产,外购生物资产发生的交易用度计人生物资产本钱。可以看出,长期资产的初始直接用度一般记进其本钱,短期资产的初始直接用度一般记进当期损益(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经营租赁资产,但存货例外)。

(2)资产后续用度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工程物资一般无后续用度。对于存货的后续加工本钱:

①直接人工和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用度计人存货本钱。

②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用度,不能回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不计进存货本钱,在发生时确以为当期损益。

③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借款用度可以资本化,否则只能用度化;融资租赁资产,承租人应当在租赁期内按实际利率法将未确认融资用度进行分摊,计进“财务用度”或“在建工程”科目;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支出,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条件的资本化,否则用度化;在建工程发生的治理费、征地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公证费、监理费及应负担的.税费等,借记“在建工程(待摊支出)”科目。自营工程领用的工程物资、原材料或库存商品的,应负担的职工薪酬,辅助生产部分为工程提供的水、电、设备安装、修理运输等劳务,及满足资本化条件借款用度的借记“在建工程”科目。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用度等,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计进固定资产本钱,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扣除其账面价值,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修理用度等,在发生时计进当期损益。即能增加资产价值的后续用度一般资本化,记进该项资产的本钱。

(3)资产处置用度处理。融资租赁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元处置用度。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用度,通过“投资收益”科目核算;库存商品的处置用度通过“销售用度”科目核算。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用度借记“其他业务收进”或“主营业务收进”科目。固定资产的处置用度记人“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在建工程在建设期间发生的工程物资盘亏、报废及毁损净损失借记“在建工程”科目,盘盈的工程物资贷记“在建工程”科目,由于自然灾难等原因造成的在建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往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可以看出,除了在建工程外其他资产的处置用度均记进相关损益。

3 负债用度处理涉及损益、负债、资产等科目的解读

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19个负债类项目中只有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涉及到用度处理,且只有初始用度和后续用度,不涉及处置用度。

(1)初始用度的处理。企业承担的交易性金融负债发生的交易用度,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对于应付票据,企业支付银行承兑汇票的手续费,借记“财务用度”科目;企业借进长期借款时预先扣取的利息借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企业发行债券发生的折价、相关用度等借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对于长期应付款(主要对应两类资产:企业融资租进固定资产,企业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购人有关资产),发生的初始直接用度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

(2)后续用度的处理。短期借款的利息用度不再采取预提的方法,而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借记“财务用度”、“利息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利息”等科目;交易性金融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的利息用度均在资产负债表日按摊余本钱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借记“在建工程”、“制造用度”、“财务用度”、“研发支出”等科目。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会计从业职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会计准则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会计从业职员应结合当前的经济背景理解新会计准则变革的必然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更为公道的会计处理原则与方法,进步自身专业水平,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接受新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于小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产业出版社,2007.


新会计准则(11)

摘要:会计的核心是计量。有人说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从远古的“结绳记事”、“绘图一记事”发展到近代趋近完美的借贷复式薄记,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计量始终是会计的核心。公允价值(Fair Value)作为一种面向现在和未来的计量属性,具备了历史本钱无可相比的相关性上风。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公允价值在计量属性上核心地位的确立将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是会计发展的必然,对推动会计的不断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 新准则

一、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要求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章删除了“历史本钱原则”。并在基本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进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第四十二条指出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本钱、重置本钱、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本钱,采用重置本钱、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同时,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还对在历史本钱、重置本钱、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金额进行了规定。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公允价值广泛应用于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

二、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是新会计准则中新增加的一项准则,用于规范土地、房产中专门用于投资(而不是自用)项目的处理。该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预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本钱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本钱模式(与固定资产差异不大)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本钱模式为主导,公允价值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使用。

该准则的第十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公道的估计。”另外,第十一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进当期损益。”第十二条还规定:“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本钱模式。”

三、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重新引进了公允价值的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该准则第四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第一,交换具有贸易实质;第二,换进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换进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换进资产本钱的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进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

假如上述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仍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进本钱,不确定损益。在新的会计准则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贸易实质,且换进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地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进资产的本钱,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进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进当期损益。

四、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应用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是在原有会计准则基础上做了重大修订,重新引进了公允价值,并且将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记进当期损益(以前作为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按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中重新大面积地引进公允价值其具体运用为:第一,当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非现金资产由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债务人转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资产转让损益,计进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进账。第二,当债务重组方式为债权转为股本时,股权按公允价值作价,债务人应将股权公允价值与实在收资本(股本)之间的差额确以为资本公积;债权人应将享有的股权公允价值确以为长期投资。可见,债务重组思路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债务转为股本,对股本及非现金资产应按公允价值作价。其中股本的面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差额计进债务人的资本公积,而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差额计进债务人当期损益。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进营业外收进,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假如抵债物资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假如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产生严重的利润操纵现象,此次新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在引进公允价值时规定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参考文献:

[1]威廉姆R.司可脱,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等译.北京:机械产业出版社,2001.

[2]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12):10-11.

[3]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8(4):12-14.

[4]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3-6.


新会计准则(12)

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行带来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巨大变革,与老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完成了会计信息的创新趋同,实现了与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的等效认可,有力地进步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使用价值。从2007年新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效果看,新旧准则转换实施总体比较平稳有效,就长远而言,新准则的实施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赴境外上市的本钱,为企业走出国门扫清了障碍,而且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会计信息报告系统,进步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客观性和透明度,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判定企业运营状况,增加企业经营机遇,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的亮点

1、谨慎地引进了“公允价值”概念。新准则体系在会计计量基础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市场经济的特点、经济全球化态势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谨慎地引进了国际贸易语言的重要词汇——“公允价值”。在已发布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等17个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范围涉及一般工贸易及农业、金融业等行业,反映出公允价值的引进及运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但这种运用并不是完全的照搬和普遍的滥用,例如,新准则体系《基本准则》第43条:“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本钱,采用重置本钱、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又如,《投资性房地产》第七条及第九条中:“投资性房地产除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外,一般应采用本钱模式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从这些条款中,不丢脸出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应用的限定和使用的谨慎,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特点作出的正确决断,也是新准则中最显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亮点。

2、内容安排更趋全面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接轨。与老准则相比,新准则对1993年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确定了其在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奠定了新准则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根据资本市场发展实际,增加了《会计准则11号——股份支付》、《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23号一金融资产转移》,规范了股权激励、金融工具以及衍生工具核算;针对资产减值、企业合并无规可依的题目,颁行了《会计准则8号——资产减值》和《会计准则20号——企业合并》,规范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长期投资的不同处理,细化了实务操纵,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涉及面更广,规定更完善,适应性更强。

3、凸显“资产负债表”。新准则一改多年习惯,积极推行“资产负债表”观念,将会计计量报告重点由利润表向资产负债表转移,在《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可以看到,新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夸大了只有在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的观念;新《所得税准则》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由原来的利润表为基础转变为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新《固定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初始本钱时,预计弃置用度,避免企业本钱补偿不足等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资产负债表才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应该首先关注和重视的,促使人们将留意力由企业盈利多少转移到资产质量如何上来,注重资产治理,有利于企业不断优化资产结构,促进其长远可持续发展。

4、突出充分表露的原则。新准则增加了《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金融工具列报》五个准则,专项规范会计信息表露,并在《存货》等各个准则中都对各自信息表露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单一会计报表概念,全面梳理和改进了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会计信息表露更加具体、充分,大大延伸了企业财务报告的内涵与外延,有力地进步了会计信息透明度。

二、新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1、新准则体系大大进步了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机遇。总体而言,新准则贯彻执行决策有用观念,如:引进公允价值、夸大充分表露、注重本钱补偿、关注资产减值等等,这些实务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企业经营信息与市场经济的有效沟通,在一定层面上对企业资源以市场概念进行科学计量和表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风险,减少了投资者与债权人的顾虑和不安,便于他们迅速作出正确选择,进而引导资金公道活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有利于企业抢抓机遇,进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新准则体系引导人们关注资产质量,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多年来,利润表一直处于会计报表体系的核心地位,企业盈利是人们习惯关注的首要因素,造成了利用应收账款虚增利润,利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操纵利润等事件的频频发生。针对上述题目,新准则体系奠定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引导企业着眼于长期发展战略,不断加强资产负债治理,重视资产质量的改良和提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防止企业短期行为,进步企业核心竞争力。

3、新准则答应研发用度资本化,有助于企业科技创新。新准则体系摒弃传统做法,首次答应企业研发用度资本化,改善了高科技企业及研发用度较大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业绩,提升了其资信和融资能力,有利于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

4、新准则完成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创新趋同,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企业尽快融进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贸易语言——会计信息,其相互趋同、等效认可是会计准则建设的目标和方向。2008年11月14日,欧盟证券委员会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过渡期内,中国企业在欧洲上市时可直接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这表明国际资本市场正式接受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这为降低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资金本钱,消除贸易语言沟通障碍,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新准则体系的建设实施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应该以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认真贯彻执行新会计准则,客观地看待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题目,突破准则发展瓶颈,使新会计准则体系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和会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做出贡献。


新会计准则(13)

摘要:新会计准则实施,将对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年初股东权益方.采用公允价值和转销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将增加或减少股东权益。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导致净利润增加。对于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开发,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判断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年初股东权益的影响

(一)对年初股东权益调整的增加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引起股东权益的增加。这部分主要指上市公司从交易所购买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交易性交融资产引起的股东权益增加。原制度规定,企业用于短期投资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需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进行计量。新准则规定,对于这类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资产,要求将原来按成本计量转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在牛市中,可提升此类资产的价值,从而增加股东权益增加。

2.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原因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而导致股东权益的增加。原制度规定,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计算所得税费用。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纳税时,不能在税前抵扣,只有在相关资产发生实质性损失时才能从税前扣除。而新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均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所得税费用,不仅要计算当期的所得税费用,还应确认以后年度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应税前抵扣少交税款而形成的递延所得税收益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从而增加了股东权益。

(二)对年初股东权益调整的减少

1.转销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引起股东权益的减少。长期股权投资差额是指企业对子公司、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的投资成本与在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中享有的份额之间的差异,原制度规定,此类差额应在一定年限内进行摊销,减少当期投资收益。而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不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原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余额在年初转销,从而减少了股东权益。

2.因确认职工认股权,辞退补偿形成的负债等导致股东权益的减少。原制度规定不预计职工认股权,辞退补偿支出,而是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新准则规定,只要存在职工认股权,辞退补偿,就应当预计相关支出,计入成本费用和相关的负债,从而减少了股东权益。

企业合并准则明确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涉及上述调整因素,无论其摊销余额是“借方差”还是“贷方差”,在首次执行时均须将其结平,并相应调整期初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无论有无未摊销完的“贷差方”,在首次执行日要将其结平。但非同一控制下未摊销完的“借方差”,在首次执行时不能将其结平,而应在合并报表中将其作为“商誉”列示。同样按照职工薪酬准则规定,对首次执行时存在的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的计划,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而产生的负债,并调整留存收益。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的影响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房地产企业应于会计期末对能取得可持续可靠的公允价值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应当以会计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他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影响了企业当期收入确认。近年来在房地产大幅增值的背景下,大多数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净值相对于市场价值已明显偏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应对其净资产账面价值和当期损益的税收安排作出明确解释。如果按现行会计处理方式,尽管净资产增加的部分形成了递延所得税,不影响当期应交税款,但是由于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使企业利润提前实现从而增加企业所得税,进而恶化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在新会计准则没有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通常不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新准则只是将过去企业隐性的东西在报表中显现出来,使报表更趋国际化、合理化,对企业经营本身没有实质性影响。由于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比较繁荣,但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企业快速进入萧条期。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新准则的实施真实反映了房地产产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但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要遏制房地产企业操纵业绩,应关注做好:

1.规范公允价值使用,应尽可能地完善公允价值的评估及确认办法,实现公允价值使用的合规化。

2.加强会计信息监管,改善外部环境,依靠会计中介机构、证券监管部门、证交所和媒介舆论等社会监督促进房地产上市企业严守会计规范。

3.提高房地产企业管理层职业道德素养。

我们既要严格控制企业对利润的操纵,又要针对宏观环境变化对房市产生的负面效应,进一步规范我国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但是我们对新准则的实施还存在如下疑虑:

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导致净利润增加时,企业的可供分配利润还将随之增加,股东要求利润分配,但此时房子没有售出,相应的货币资金没有进账就会出现提前或超额分配利润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资金周转,如果对于因“账面浮盈”而形成的“可供分配利润”进行实际分配,就必然存在上市垫付分红资金的现象,这样就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健康运行。

三、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投资的类型进行了重分类,将部分短期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扩充了投资的种类,增加了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同时大规模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在市场不充分的条件下实施较困难,为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留下空间。

新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允许采用购买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为操纵合并价格和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粉饰报表的行为,然而新准则的实施并不能杜绝操纵行为,企业仍然可以通过改变合并策略操纵利润。如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尽量避免合并类型,实现较大利润。合并方有动机将本质上不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装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获得期初至合并日实现利润的享有额。如果被合并方当年亏损,合并方就有动力为追求负商誉,将本质上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装成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对企业的投资政策还包括对无形资产的投资,新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可以资本化,从而缓解了企业对利润的压力,提高了经营者在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一政策实施对少数有长期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有利,投入的项目开发经费计入无形资产后在未来能够产生效益。因此,这些企业会加大研发的比例,使产品更具竞争力,而对一些缺乏核心技术和优质资源的企业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公允价值运用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运用,可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方面,在初始计量中企业在取得存货、投资性房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要素要求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因为这部分资产取得时都有可靠的成本计量依据,比如购买价格(发票)、运输发票、税费票证等。企业按照交易成本进行计量,出现操纵列报的空间较小。就后续计量而言,执行新会计准则时对企业公允价值运用的影响表现在:

1.按照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此时的公允价值指资产负债表日的相应收盘价格。资产负债表中公允价值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

2.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如果债务人以转让非货币资产方式实施债务重组,必须计算所转让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并将该差额作为非货币性资产的资本处置损益纳入损益核算。但由于此时的非货币性资产通常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就会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企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两种计量模式:一是公允价值模式;二是账面价值模式。一方面,企业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采用两种计量模式,无疑从计量模式上增加了可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另一方面,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增加了限制条件,但仍可能被企业利用,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在不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确认较难,准则允许采用估值的方法估计公允价值,从技术上提供了企业操纵财务报表列报的空间。

五、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新准则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在无形资产准则中,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也就是将开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中定期进行摊销,而不是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这样大大减少了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冲击。它鼓励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这样的政策配合企业所得税中对企业三新科研开发费用按150%税前扣除,无疑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科研开发,鼓励企业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

2.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由以前的权益法改为成本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是根据子公司净利润份额确定的,并没有对应的现金流入企业,但这很可能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出:因为没有现金流入的投资收益导致了企业的利润增加,净利润的增加使股东管理层有要求分派股利的可能,使企业出现“超现金”分配降低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新准则中把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是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在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冲回。这就避免了企业通过减值转回来操纵利润,提升企业的利润质量。

4.或有事项准则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强调当或有负债确定为现时义务时企业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新准则更加系统地阐述了预计负债确认的原则和方法。诉讼、担保产品质量保证,环保整治等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当这些或有负债在符合确认条件时,企业应当充分确认,加强了企业对潜在影响事项的重视与关注。

5.职工薪酬准则明确了企业使用各种人力资源所付出的全部代价,有利于有效监督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工费用支出,完善产品成本信息。


新会计准则(14)

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初探论文范本

第一,存货准则。存货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华予以确认,一是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该准则不适用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笔者以为该准则对存货的界定不够严谨,有些企业还存在无形的存货,如矿业公司、地勘企业商业性矿产勘查取得的地质成果。地质成果表现为文字报告、图件、各类文档文件等“信息产品”。而不是矿产资源本身,没有实物形态,但地质成果具有存货特性。具体表现为:地质成果是地勘企业日常主要业务的生产成果。对地勘企业来说,地质勘查生产是其日常主要业务,其生产成果表现为地质成果;地质成果的转让或进一步利用是其目标。地勘企业生产地质成果的目标为:出售。地质成果通过评估、招拍挂,由投资者依法处理,取得投资同报。通过出售地质成果,取得营业收入,补偿生产地质成果的成本,并形成收益。自用于矿产开发。有条件的地勘企业,经批准可以从事矿产开发,通过销售矿产品,取得收入,补偿生产地质成果的成本和采矿成本,取得经济效益。探矿权人取得地质成果后,与地质成果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地质成果能够从企业中分离大概划分出来,并能单独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大概互换。三是地质成果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商业性矿产勘查主要是对各种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进行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在这一系列工作过程中,投入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笔者以为可以修改存货准则,以使企业会计准则越发严谨和完善。将存货的概念应表述为: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或地质成果、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大概,规定现行存货准则不适用于地勘企业、矿业企业的地质成果。

第二,无形资产准则。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基于以上分析,地质成果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一是无实物形态。虽然地质成果有赖于实物载体,如文字报告、图件、各类文档文件等,但这没有改变其本身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性。二是具有可辨认性。地质成果能够从企业中分离大概划分出来,并能单独对外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大概互换,而不须同时处理在同一获利活动中的其他资产。三是显然不属于货币性资产,且地质成果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条件: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存货区别于非流动资产的主要特征: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出售(直接出售或加工后出售);存货的购销和加工是企业的主要日常业务。无形资产的特点表现为:无形资产的自创、购入等均非企业的主要日常业务。为了严谨,同时为了避免误解,建议修改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三条改为“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大概控制的、非日常活动产生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第三,企业生产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的核算。除满足资源化条件外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人当期损益。这就意味着企业生产车间(或部门,下同)除满足资源化条件外的固定资产修理费计入“管理费用”。笔者以为不当。来由如下:一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相悖。其第七条规定存货的加工成本,包罗直接人工以及按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修理费是使产品完工的必要支出,生产车间发生修理费用,其所包罗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实现的,因此应计入产品成本。二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从而不便于进行产品成本分析决议。比如,企业购入新设备生产某产品,不含车间设备修理费的单位成本一定,随着新设备的使用,设备修理费逐年增加,假如只按不含修理费的单位成本对各年成本进行分析,就不会发现有变化,而以为该产品的毛利率没有下降。实际上假如将修理费计入产品成本,则该产品的毛利率是逐年下降的,企业应在得当的时机更换设备或调整产品结构。可见,生产车间设备修理费不计入产品成本不利于产品生产决议和设备更新决议。三是不利于成本和费用责任中心的建立。修理费用是为消除设备的常常性的有形磨损和排除机器运行中碰到的各种故障,以包管设备在其寿命期内保持必要的性能,发挥其正常效用而发生的支出。它与车间工人操作使用以及设备管理密切相干。四是不便于管理费用的控制评价。管理费用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支出,是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人为地夸大了管理费用,不利于对管理者进行公平的评价。五是不便于产成品订价。比如,某产品不含修理费的单位生产成本是20元,按20%的毛利确定的不含税单位售价是24元,若含修理费的单位生产成本是22元,按20%的毛利确定的不含税单位售价则是26.40元。假如按不含税单位售价是24元销售势必给企业的盈利带来影响。六是有违“受益原则”。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下,根据工资总额一定比例计提的“五险一金”等均按受益原则计入相干成本和费用,甚至利息费用和无形资产摊销都有可能计人产品成本,充分体现费用列支的“受益原则”,相反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干的车间设备修理费却从产品成本中调出计入管理费用,与“受益原则”背道而驰。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恢复生产车间设备修理费计入制造费用的规定。

第四,固定资产盘盈的核算。根据《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属于前期差错。记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笔者以为不当,来由如下:其一,企业至少在每年末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财产清查,对各项财产物资发生的盘盈盘亏和毁损进行账务处理,使账实一致。因此以后每年固定资产的盘盈显然是当年的固定资产记载的差错,而不会是以前年度差错,根据《会计基本工作规范》进行调账即可,不应涉及以前年度损益。其二,固定资产盘亏,是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扣除责任人(或单位)补偿部分外的损失转“营业外支出”,不具一致性和对称性。其三,使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复杂。因此,笔者建议对固定资产盘盈恢复新会计准则前的账务处理方法。


新会计准则(15)

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本

一、前言

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正以它的神奇力量改变着企业的生存模式,电子商务、远程办公、虚拟企业和虚拟组织的产生引起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模式、信息交流方式、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变化。引起全新的企业经营革命。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会计信息化模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建立适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及意义

(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概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根据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情况,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信息化水平又较低。信息化建设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对信息的需求量是大量的、多方面的。造就形成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其次,加入WTO,与国际市场对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也迫切要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以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市场竞争的效率。再次,有利于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伟大战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3)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信息化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过程。企业信息化也是如此。而且正是企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引起了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也将不断发展与完善,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2)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

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在企业信息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在传统的三大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基础上,信息将成为企业的第四大战略资源,并且作为生产要素。其重要程度将日益增大,并引起企业生产经营、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等方面一系列的变革。

3)信息化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

很多人认为,信息化就是使用计算机连接因特网。其实,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的确,企业信息化是要使用计算机和因特网,但是,信息化作为一种时代进步的推动力,早已经突破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范畴,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以制造企业为例,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和组织结构信息化。

4)信息化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具有市场竞争、需求拉动的外在压力和追求卓越、利润驱动的内在动力,才会有使用先进技术的迫切要求。尽管企业信息化需要

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巨资,还必须忍受组织结构转变的阵痛,而且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就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企业实施信息他的目的就在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组织结构等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通过形成差异产品或服务、改变竞争方式、扩大竞争领域、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七个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改变经营观念、激发人员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新会计准则(16)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当中一改过去那种烦琐的规定和要求,系统化地对于公允价值、修改目标、一般化的完善原则以及内涵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论述和规定。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

在其中最为突出的可以说就是我们谈到的公允价值,它作为在双方进行平等公正交易当中在已经熟悉了对方的情况之下,双方进行自主自动的资产交换或者是对于债务方面的清偿的金额,对于这个方面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而这对于有序的管理有很大的作用。而且由于公允价值要发挥它的作用合理运行的话就离不开专业人员的管理以及高科技的应用,因而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当中不仅对于它的使用范围仅限定于一些债务清偿、股份管理以及其他的少数方面,也对于它所适用的市场经济环境有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公允价值的引入和具体规定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联系的情况之下的一大进步。

任何事情的发展进步都是需要有一定的原则进行指导的,在我们这次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当中也不例外。它对于我们在会计核算当中的可靠性、重要性、实质性以及可理解性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划分。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管理的工具,所以它运行的每一步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或者指导,因为企业的高层决策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需要参考核算记录的。而这也就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对于企业的经济业务来往进行准确无误的记录,要对其中的数字和资料进行分类记录和管理。况且由于会计的实用性比较强,它是需要用一些简明扼要的数据以及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管理记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都能够熟练地掌握会计方面的专业术语和知识。这就要求会计操作者有极强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他们才能够做到这样。在新的会计准则当中,作为指导性的原则和文件,可以说它重视的是实际运作当中的实用性和高效率,而作为会计管理是需要对于当时的市场经济形势和企业经济发展和决策的前瞻性有足够的认识的。因而对于它的原则性规定是需要我们不断分析和合理有效运用才能够在实际当中起到一定作用的。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核算作为一种会计管理的工具,它是向许多不同种类的报表使用的人来提供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的,可以说它的管理主要是满足这个系统运行当中的内部管理需要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新的会计准则对于核算的方法和具体的管理事项有了一定的改变。会计核算是以原有的一些历史的成本为基础的,这也就使得在工作交接的时候容易出现断层。那么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当中大大地简化了核算的方法,而且也取消了一些待摊费用。况且之前那种没有对于短期投资之内跌价做好适当准备的行为以及存货出现缺少的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核算的成本和开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这些方面都系统地给出了谨慎及时性原则的规定,可以说对于管理当中的衔接转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许多的企业会计部门也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日常运转来设置相应的资金核算的项目。这样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况且由于计算机高科技技术的辅助作用,使得核算过程更加的高效便利。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细化和彻底整理各项资产以及一些负债问题,对于这些都有了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在这种机制的运行过程当中由于工作管理、衔接的紧密性和细化,都大大减少了核算当中出现的错误和成本。

核算可以说是对于企业财务进行系统管理和核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管理人员或者是设备的落后使得核算过程烦琐。而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当中明确细化了核算的具体内容,严格确定了核算的运转流程。而这些规定可以说是能够在信息系统的更新和输出方面促进会计内部管理运行的。而且由于核算过程当中对于那些更加复杂的需要较多信息的部门来说,规定具体的核算方向并且调整信息系统及时更新都是能够促进核算走向管理型的。况且核算本身就是偏于信息的整理和系统化管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信息方面的管理是更加明确具体的。它以实际运转当中的经济业务的数据和资料为基础,严格地做出准确的符合实际的记录报告。在这个运转的过程当中既将新企业准则当中的一些可靠性、可理解性以及重要性原则引入了,也将核算确认和报告行为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因而新的会计准则当中的具体规定指导会计核算从烦杂的核算方式走向了系统的管理型的发展。


新会计准则(17)

“经济人”假设告诉我们,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会选择最有利于实现自己目标的行动。企业在选择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时必然更趋于关注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新会计准则。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什么时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是多少?减值迹象如何判断?如何确定资产减值的标准?资产价值回升应该确认多少?这些决策的执行都取决于由经济人组成的、代表少数人利益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决定,那么管理层出于什么样

的动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根据francis etal 的观点,管理层可能利用会计规则赋予的弹性操纵会计盈余,不确认减值或者仅当对他们有利时才确认减值(1996)。结果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的现代产权制度下,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很有可能会产生利益上的冲突和分歧。管理者作为信息优势方,必然更关心自己利益的实现。

依据委托代理理论,资产所有者(股东)与资产经营者(管理当局)处于委托代理链的两端,两者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客观上的存在,管理当局就有可能出于实现稳定收入、高额分红等目的而利用其信息优势,侵害股东的权益。根据healy(1985)的观点,①如果盈利低于支付红利的最低目标盈利水平,则经理人员有进行“巨额冲销”的动机,即通过提前确认费用或递延确认收入,以进一步降低当期收益,从而提高未来期间的盈利;②若实际盈利高于目标盈利的上限,则经理人员存在通过递延盈利来降低报告收益的动机,因为超过上限的盈利将使他们永远失去获得这部分红利的机会;③当企业盈利界于分红计划的上下限之间时,经理人员才能如分红计划假设所言,篡改盈利额来提高分红的现值。同时,如果经理人员的分红计划中包括了认股权,则他们更愿意选择平滑收益的会计方法,以保持股票价格的稳定增长。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