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型(实用9篇)

时间:2024-09-20 18:33:22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教学设计模型(实用9篇)

教学设计模型(1)

甲方:(用人单位)

法定代表人:

乙方:(劳动者)

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于____年____月____日签订劳动合同,____年____月____日到____年____月____日为员工的试用期限。现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劳动合同:

第一条

原合同的劳动合同期限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现因________的原因,乙方要在试用期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双方协商,现劳动合同期限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第二条

甲方应当支付乙方的工资到____年____月____日劳动合同结束为止;应当缴纳社保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因甲方的原因提早解除劳动合同,还应当支付给乙方一定的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共____元。

第三条

乙方应当在合同结束之后____日内办理完交接手续和离职手续,并承诺自愿放弃除本协议约定以外的其它诉求。甲方应当在乙方办理完手续之后出示离职的证明。

第四条

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日期:

日期:


教学设计模型(2)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聘用乙方为试用期员工,试用期_______个月,自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起至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止。经双方平等协商,现就试用期间的有关事项订立以下条款,以共同遵守。

一、乙方的岗位(工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试用期间,根据工作需要和乙方能力,甲方有权对乙方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

二、在试用期间,乙方应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甲方的各项治理规定及制度,并根据甲方工作安排,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甲方合法权益。

三、乙方试用期工资为_________元/月,支付形式为甲方按月发放。

四、乙方在试用期内,考勤均由甲方按实际出勤状况和公司考勤制度执行。

五、乙方在试用期内,除工资外,本公司的任何福利待遇均已包含在试用期工资内。

六、乙方每月工资由甲方自上班之日起的次月15日左右发放,若乙方工作不足一个月时,按月工资比例折合实际工作天数计算。若工资发放日恰逢周日或假日,甲方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逐日顺延发放。

七、在试用期内,乙方提出解除本合同时,须提前七个工作日通知甲方,协商解决,否则,将根据公司制度,由公司按制度论处。

八、乙方如在报到后工作时间不满一月主动提出辞职或者不能胜任工作被甲方解雇,甲方将扣除招聘、培训等费用后,按照800元/月的标准发放报酬。

九、在试用期内,甲方如认为乙方不能胜任工作或发现乙方应聘材料弄虚作假,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可随时停止试用并予以解雇,工资按乙方实际考勤(或计件工资总额),依据公司制度及本合同相关内容(条款)结算。

十、在试用期内,乙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甲方的治理规章制度的;或者故意或严重失职,给甲方利益造成损害的,甲方有权立即终止试用并予以解雇。乙方应对甲方造成的损失予以全额的.赔偿责任。

十一、在试用期内,因乙方泄露甲方商业秘密,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或因乙方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甲方有权向乙方进行追偿。

十二、试用期满或试用期内工作突出并经考核合格者,将在当月内与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且缴纳养老保险。考核不合格者,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将予以解雇或延长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超过六个月。延长期内仍不合格者,公司应予以辞退处理。

十三、乙方声明,乙方在签署本合同时,已知晓甲方的制度并愿意遵守各项事宜。

十四、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后起生效。

十五、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公章)

乙方:(签字)

日期:

日期:


教学设计模型(3)

等高线地形图把立体的地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为认识地形和绘制地形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对等高线的认识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受知识水平和习惯的影响,一般学生很难从平面的等高线图看出立体的图形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等高线的意义,经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利用沙盘模型来教学等高线图,较简便易行。

一、作好准备工作

(1)       分组

先把学生分成每十个人一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然后由组长根据各人的能力、兴趣爱好,在组内进行分工。

A、 器材组:三人 负责提供沙料,木板,标尺,竹签,白纱线,白纸等工具材料。准备竹签的同学以5厘米为单位把所有的竹签第一个5厘米涂成红色,第二个5厘米涂成白色,第三个5厘米涂成黑色,第四个5厘米涂成蓝色,第五个5厘米涂成黄色。

B、   塑造组:三人 负责塑拍不同的地形模型图,图上要有山脉,山峰,陡坡,缓坡,鞍部,断崖,小河,盆地等地形。

C、  测量组:二人  要选观察能力好,解说能力强,手脚麻利的学生承担。

D、记录绘图组:二人 将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并根据数据在白纸上绘制比较精确的等高线图。

(2)       要求

A、 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特别在测量中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可以交换工种,允许提出不同的见解。

B、 教师要在各组之间巡回视导,在每一个过程中随时树立典型,供其他组学习效仿。

C、 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D、 生塑造的.山峰一般不超过三十厘米。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       测量

测量要求:

A、 测量中的点应尽量多一些,点与点之间要平行连接。

B、 测量时动作要尽量轻巧灵活。

C、 观察要仔细,数据要准确。

以木板为海平面,以5厘米为级差进行测量,先在山边木块上垂直地竖一根绿色标杆,让一个学生用一条白细线从5厘米的高度处向沙盘拉一条水平线,在白线与山峰的斜坡线交界处插一根五色竹签,红色在下,让竹签的红色刚好被沙土淹没,在5厘米的同一高度上每隔水平4厘米处插一根竹签,以此类推。然后用一条白线把山峰周围所有5厘米标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闭合的曲线,这就是5厘米高度的等高线图。

(2)       绘图

根据上述方法绘出第一条等高线,再依次测出10、15、20、25厘米的等高线。

&nb


教学设计模型(4)

建立二次函数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a(x—h)2的图象。

2.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a(x-h)2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函数=a(x-h)2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ax2的图象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a(x-h)2的图象 ,理解二次函数=a(x-h)2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ax2的图象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理解二次函数=a(x-h)2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ax2的图象的相互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二次函数=-12x2,=-12x2-1的图象,并回答:

(1)两条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2)分别说出它们的对称轴、开口方向和顶点坐标。

(3)说出它们所具有的公共性质。

2 .二次函数=2(x-1)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2x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以及顶点坐标相同吗?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1: 你将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上面提出的问题?

(画出二次函数=2(x-1)2和二次函数=2x2的图象,并加以观察)

问题2: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2x2与=2(x-1)2的图象吗?

教学要点

1.让学生完成下表填空。

x…-3-2-10123…

=2x2

=2(x-1)2

2.让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图来: 3.教师巡视、指导。

问题3:现在你能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吗?

教学要点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出的两个函数图象.根据所画出的图象,完成以下填空:

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2x2

=2(x-1)2

2.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各组选派代表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函数=2(x-1)2与=2x2的图象、开口方向相同、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不同;函数=2(x一1)2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函数=2x2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是(1,0)。

问题4:你可以由函数=2x2的性质,得到函数=2(x-1)2的性质吗?

教学要点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二次函数=2x2的性质,并观察二次函数=2(x- 1)2的图象;

2.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当x______时,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时,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______时,函数取得最______值=______。

三、做一做

问题5: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2(x+1)2与函数=2x2的图象,并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吗?

教学要点

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2.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教师讲评;

3.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归结为:函数=2(x+1)2与函数=2x2的图象开口方向相同,但顶点坐标和对称轴不同;函数=2(x+1 )2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2x2的图象向左平移1 个单位得到的。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是(-1,0)。

问题6;你能由函数=2x2的性质,得到函 数=2(x+1)2的性质吗?

教学要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发言,达成共识:当x<-1时,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1时,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一1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0。

问题7: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13(x+2)2图象与函数=-13x2的图象有何关系?

(函数=-13(x+2)2的图象可以看作是 将函数=-13x2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问题8:你能说出函数=-13(x+2)2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函数=-13(x十2)2的图象开口向下,对称轴是 直线x=-2,顶点坐标是(-2,0))。

问题9:你能得到函数=13(x+2)2的性质吗?

教学要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当x<-2时,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x>-2时,函数值随工的增大而减小;当x=-2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0。

四、课堂练习: P11练习1、2、3。

五、小结: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a(x-h)2的图象与函数=ax2的图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你能说出函数=a(x-h)2图象的性质吗?

3.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六、作业

1.P19习题26.2 1(2)。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各组两个二次函数的图象。

(1)=4x2与=4(x-3)2

(2)=12(x+1)2与=12(x-1)2

2.已知函数=-14x2,=-14(x+2)2和=-14(x-2)2。

(1)在 同一直角坐标中画出它们的函数图象;

(2)分别说出各个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试说明,分别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函数=-1/4x2的图象得到函数=-14(x+2)2和函数=-14(x-2)2的图象?

(4)分别说出各个函数的性质。

3.已知函数=4x2,=4(x+1)2和=4(x-1)2。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图象;

(2)分别说出各个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3)试说明:分别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函数 =4x2的图象得到函数=4(x+1)2和函数=4(x-1)2的图象。

(4)分别说出各个函数的性质 .

4.二次函数=a(x-h)2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有什么关系?


教学设计模型(5)

环境设计教学中模型制作在形式拓展的探索论文

建筑模型作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方案推敲、研究和展示的重要途径,其课程的定位和作用应当随着行业发展和教学改革不断创新,适应新的专业教学环境。本文主要针对环境设计专业中以研究为目的、基于复原与再现的建筑模型制作,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模型形式的研究与探索。保持建筑模型的研究功能外,将“再创造”的思路植入在建筑模型制作的教学实践中。

当今环境设计在美术学院特有的学术生态中,创作的理念传达与作品本身的内涵塑造同样重要,因此作品的展示手法越来越被师生所关注。设计专业应当发挥自身的跨界性,结合严谨理性的思维方法,将作品的展示艺术化、观念化,将设计学科注重的价值理念外化在作品的陈列手法中。本文主要针对环境设计专业中以研究为目的、基于复原与再现的建筑模型制作,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模型形式的研究与探索。

模型制作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与电脑表现的建模与渲染相比,实体模型制作由于其表现效果的局限和效率的低下,在专业教学中常常被轻视或者应用不当,只是在汇报展出时冰冷地充当展示效果的装点,没有发挥出实体模型制作训练的优势。因此,需要明确模型制作课程在当今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1.材料与手工情节的培养

设计师的职业诞生之初就有着鲜明的工匠身份属性,大量的创造性工作都是围绕着材料展开的。设计是一种创造,而设计的实践本质上是改造客观,手工正是体现了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改造的能力。

2.强化建造过程的心理感知

建筑不同于纸上一挥而就的作品,除了设计过程外,它还凝聚了建造过程的时间与记忆。而模型制作可以很大程度上在工作台上模拟这种过程,强化学生对施工建造的心理体验。

3.比例感与尺度感的培养

实体模型相比于透视效果图,可以产生穿梭与漫游的动态比例感,使人建立三维视角的观察方式。在模型制作中,人物、树木、门窗的尺寸相对固定,也是真实场景中进行尺度参照的重要元素。而我们在看建筑图纸时往往更关注尺寸标注,经常忽略了比例标注的作用。建筑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人与建筑相对体量的印象,建立准确的尺度感。

通过模型制作可以解决的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模型的认知进化过程,即“平面认知——立体认知——维度拓展”首先,模型制作前要有完整的建筑图纸,将图纸转化为立体模型本身就是一种立体建构的手工练习。而在模型中加入动态效果,例如光影、色彩、结构的变化,甚至在展示中加入个人想象,可以挖掘模型在更高维度上和超现实的表现。

2.学生对于模型展示的观念改造,即“模型设计——空间营造——主题展览”模型制作并非进阶的立体构成课程,我们对建筑形体进行再现时,也是在构建空间。正如课程中往往要求建筑模型需要周边环境的搭配,以及对内部空间的展示,如掀顶、炸开等手法。

对模型的设计

完成的方案通常需要进行展板和文本设计,同样模型作为一种方案展示的载体,也需要进行系统化地构思与设计。

1.材料的选择

学生作业中常见的一种做法是一味地使用模拟真实的材料,因此出现了水纹纸、砖瓦贴纸、绿油油的模型树等模型专用材料。因为比例和光泽度的问题,实际效果很难把控,结果往往不甚理想。这里要明确的是模型制作的重点是空间与形态的模拟,其次才是材质的模拟。选材的原则应是配合展示的光环境突出模型的形体特征,就一般模型而言,色调单一的作品更能体现形态美和材质美。因此不必奢求材料的逼真度,只要将水体、树木、墙体和玻璃的材质加以区分,并适度搭配即可事半功倍。

2.展示效果的提升

这个思路主要基于对传统意义上的模型进行展示手法上的改进和优化。包括灯光和展台的设计;展位空间的微流线设计;模型的动态设计和互动体验。在这次我院学生完成的作品《时空对话》中,学生只制作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一半,将模型沿中轴线贴在一面镜子前放置,这样对称的教堂就呈现出完整的形态。既节省了材料与空间,又营造出了独特的观赏效果。

3.平面与立体的结合

这种观念已遍及各大院校设计作品展中,设计作品最初都是图纸呈现,而现在是要求用空间来展示平面的图文信息,是一种展板立体化的体现。

4.在实验艺术方向的拓展

经典建筑作品本身就镌刻着文化标签和时代印记,而模型制作也可以定位于一种再创造。随着对于建筑作品的`阅读逐渐深入,经典的建筑语言会摄人心魄,随之迸发出的个人联想和创作欲望也可以同原作进行对话与碰撞。在作品《时空对话》中,学生课题组通过平面横切的堆叠手法,切割了128张PVC板材做出了佛罗伦萨大教堂模型。使用投影仪将形变矫正后的图像投射在模型上,包括原貌、变形、材质替换、风格替换、结构提炼、毁灭等画面,配合背景音乐进行滚动播放。成功地营造出视听震撼,展现了对原作的理解和作者再创造的观念。

课题类型的形式探索

在今年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我们将19名学生分为5个组,分别为概念组、古建组、教堂组、古镇组和民居组。分五条主线展现建筑的设计构思和背景文化,从不同的切入点来进行剖析作品,用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原作的空间、流线、演变、结构和材料,力求通过模型制作达到研究建筑和空间的目的,实现多重形式的课题成果。由于学院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安排,“模型制作与研究”方向作为一个课题组单独在毕业作品展呈现。鉴于毕业设计需要大量的物料消耗和时间统筹,因此我们决定将本课题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合理分配课题类型,使各个作品体现环境设计专业的各个领域,同时用一些新的展示手法,使这项课题成果形成一个主题系列展。

为了给学生开题阶段提供方向参考,我们对课题类型你拟定三种定位:(1)注重科普价值;(2)注重研究价值;(3)陈设艺术品。在课题的进展中,我们本着注重过程,保持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参与性的原则。让课题成果具有延展性,使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同时要有思想上的独立价值和与专业的关联性。

实践成果

《土楼众生》:利用土楼的空间和结构特征,在环廊立面进行生活场景的演绎,使用帘幕来刻画芸芸众生的故事。所有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的居所生息的状态,人类每个个体都扮演着社会与家庭中的两种角色,这个作品的主题在于探讨不同人“内外有别”的面孔。在画面上使用各种影视和动漫中的经典形象来充当家庭角色,使画面更具趣味性和观赏性。

《神隐魂寂汤屋》:经典日本动画长片《千与千寻》场景中的代表建筑“汤屋”,将建筑的元素结合故事情节营造一个演绎空间。通过对影片场景中建筑空间的研究,剖析建筑的“形”,品读建筑的“意”,诠释建筑的“态”,将创作者的情感融入到建筑中去。

《慕古留今宽窄巷子》:成都历史街区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脉络、建筑风格、商业开发模式等相关研究的立体模型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时空对话》:结合各种建筑、自然、人文的经典视觉元素,对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外观进行重构、移植、再创造,展现对古典建筑从认知过程到膜拜、实验、调侃和戏谑。不仅是跨越半个地球的地域对话,也是和文艺复兴的时空对话。

《匠心独韵斗拱》:五踩单翘单昂斗拱模型,以及根据斗拱构造特征和物质生态属性创作的主题景观方案。

其中,《土楼众生》用一种独特视角将土楼的建筑空间作为载体,呈现了绘本创作与社会图景的跨界作品。《慕古留今宽窄巷子》是通过一部影片的图像资料整理,还原出的经典动漫场景;《慕古留今宽窄巷子》是一个深入、系统、全面的学术调研成果展示模型;《时空对话教堂》融合了动态光影秀的元素,倾向于装置艺术作品;《匠心独韵斗拱》则是以科普研究为起点,做出了以结构转化与生成研究为目的的设计作品。

结语

最终呈现出的五个完全不同类型和倾向的模型作品,都源自于环境设计的专业背景和知识架构,我们试将这次尝试忝列为“模型创作”,这个过程无疑对模型制作教学带来了更多启发。虽然此类课题是作为环境设计领域的研究,但在内涵上旨在突破学科边界,形式上的拓展是为了保持思维的开放性。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在设计中发挥创造,而设计是服务于社会的。


教学设计模型(6)

教学设计模型是什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模型的种类以及作用;

2、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模型的作用;

难点是学会建立模型。

三、材料准备:

手臂屈伸模型、黑盒子(里面用KT板隔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手臂屈伸模型,引入概念

1、谈话: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运动——手臂屈伸运动,好吗?

2、师生一起做手臂屈伸运动。

3、问:谁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4、学生汇报。

5、师说:听不懂,还不太明白。老师现在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你们怎么能让小朋友明白呢?

6、学生说。(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出手臂屈伸模型)

7、小组玩手臂屈伸模型,同学互相解释。

8、师:谁来再向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9、提示“模型”——方便解释(板书)

(二)尝试建模,初步理解建模的步骤

1、师:你们会不会做模型呢?

2、学生回答。

3、板书“地球内部的构造”模型,你会不会做呢?

4、小结:建立模型我们要先“了解信息”。

5、地球内部的构造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说)

6、出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让学生把信息收全、收完整、收准确。

7、“选择材料”——三种橡皮泥: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说。

8、学生分小组制作。

9、教师巡视,帮助切开,让学生进行比较。

(三)探究“黑盒子”,建立图形模型

1、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很快就能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2、出示黑盒子:里面隔成了几种形状:三角形、长方形??还有一颗弹珠。

3、请同学们画出里面隔出来的形状。

4、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汇报。

5、全班交流。(学生将自己组研究的结果画在黑板上)

6、小结:图表也是一种模型。

(四)阅读拓展,认识其它几种模型(公式等)

1、你还知道哪些模型?学生回答。

2、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纸”,认识其它几种模型(如公式等)。


教学设计模型(7)

学校家具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学会各种颜色的搭配技巧。

2、 掌握各种拼插技巧。

3、 体验手工活动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1、 培养学生掌握颜色搭配和拼插技巧。

2、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家具模型材料,彩图,家具模型范例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爱因斯坦小时候手工课小板凳做的歪歪扭扭,老师批评他,他却从抽屉里拿出更糟糕的,并说这次展示是他做的最好的。爱因斯坦虽然做的不好,但是他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最后终于成了伟大的科学家。

图片展示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家具模型大家有信心做好吗?

二、教师讲解制作步骤

1、观察图片

①注意颜色的.搭配

②注意拼插的部位

③看清楚材料的形状

2、制作时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①按顺序组装,先组装大的,再组装小的。

②先组装简单的,再组装复杂的。

三、开始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作品

表扬优秀学生。

五、谈收获

从这节手工课中学到了什么?


教学设计模型(8)

高耳庄学校李斌家具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学会各种颜色的搭配技巧。

2、 掌握各种拼插技巧。

3、 体验手工活动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1、 培养学生掌握颜色搭配和拼插技巧。

2、 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家具模型材料,彩图,家具模型范例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爱因斯坦小时候手工课小板凳做的歪歪扭扭,老师批评他,他却从抽屉里拿出更糟糕的,并说这次展示是他做的最好的。爱因斯坦虽然做的`不好,但是他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最后终于成了伟大的科学家。

图片展示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家具模型大家有信心做好吗?

二、教师讲解制作步骤

1、观察图片

①注意颜色的搭配

②注意拼插的部位

③看清楚材料的形状

2、制作时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①按顺序组装,先组装大的,再组装小的。

②先组装简单的,再组装复杂的。

三、开始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作品

表扬优秀学生。

五、谈收获

从这节手工课中学到了什么?


教学设计模型(9)

八年级科学下第2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科学下第2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具体内容,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3、了解卢瑟福实验现象和建立猜想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分析获得的证据,打出结论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模型建立的发展过程,体会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感受科技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原子模型的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

卢瑟福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得出

教学准备:

PPT板书设计: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实心球模型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西瓜模型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绕太阳模型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分层模型

5、电子云模型(1927年)电子云模型

二、原子的内部结构

引入新课

展示水电解实验装置图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还可不可以再分呢?学生结合电解水试验,分析得出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粒子叫原子。

师:原子是怎样的微粒呢?科学家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踏上了探究之旅。

实心球模型的得出

师: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建立了原子的实心球模型,为近代原子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画出实心球模型。

西瓜模型的得出

师: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原子内有带正电的物质。

生2、带正电的物质是怎样分布的呢?

师: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学生画图,和课件上对照。

师:汤姆生的模型继承了道尔顿模型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个不同?

生:仍旧是球体,且是实心球,但是可以再分,电子镶嵌其中,因为发现了电子。

行星模型

师: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学生一起,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用粒子撞击探测、推断微粒内部结构是现代常用研究方法。

教师通过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说出实验现象,对应的实验现象推导的结论。

1、大多数的α粒子直接通过。

2、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

3、极少数被弹回。

学生得出结论:

1、大多数的地方是空的,中间有一个核,电子分布在核的外面。

2、核很小、但是所占质量很大的核。

3、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氢原子的行星原子模型

师:原子很小,原子中的电子更小,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比是怎样的,1015分之一,如果原子有鸟巢那么大,原子核就是其中的乒乓球。

师:行星模型和西瓜模型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

生:共同点:原子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物质组成。

不同点:带正电的物质不是均有分布的,是以一个极小的核存在的。电子不是镶嵌在其中,是在核外高速运动的。

电子分层模型师:1913年,丹麦科学家波尔认为,带负电的电子之所以不会掉到带正电的电子核上的原因是由于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

教师展示碳原子的模型,让学生找出分成几层,每层有几个电子,感受分层模型。

学生观察发现有两层,第一层2个,第二层4个。

师:分层模型和行星模型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

教师解释:分层模型和行星模型基本相同,但是对核外的电子排布做出了修正。

电子云模型师:现代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外有点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点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如果将每次出现的地方都点上一个点的话,这些点就会像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感受电子云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原子模型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新模型的建立分别和什么新的发现有关。

试着让学生阐述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科学进步的不易。感受科技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知道假说的修正离不开实验的证据。

知识小结: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实心球模型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西瓜模型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绕太阳模型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分层模型

5、电子云模型(1927年)电子云模型

二、原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是由一个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而电子带的是负电,这样整个原子对外就不显电性。电子在原子中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着原子核做高速的运动,电子的高速运动在原子的周围形成像云一样的外衣,也叫电子云。不同的原子内电子的数目不同,电子运动的模式也不同。就像一个班的同学,大家都穿上形状各异的外壳,由于外壳的形状不同,使得有些人靠在一起会比较舒服,而有些人很难靠到一起。当然实际情况还要复杂得多,上面只是一个简单化的比喻。

练习:

1、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_______,发现原子里有电子的科学家是_______。

3、在一个原子的原子核里必定含有的微粒是( )。

A、质子和中子B、质子C、中子D、质子和电子

4、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的( )。

A、 汤姆生B、卢瑟福C、道尔顿D、玻尔

5、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的某种原子,假如它得到一个电子后,将( )。

A.不显电性B.显正电C.显负电D.无法确定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