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阅读答案(汇集18篇)

时间:2024-09-20 19:36:57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汇集18篇)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1)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请教

(2)A

(3)父亲说到做到

(4)第二件事讲的是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并得出结论: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第三件事是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就的。

(5)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 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具体的理解略。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日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_____”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提示:这样的句子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寻找。选文通过父亲前后两次作画的事件说明了父亲自己总结出的那句画好画需要注意的`问题。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 )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提示:只要找到了三件事情,那么过渡句就很容易找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语言运用提示:结合作者的做法,还有文章中提到的三个例子,就可以总结出强调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2.D

3.父亲说到做到。

4.这里强调了请教对象的广泛性。无论做什么工作,也不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都可以作为请教的对象。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3)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曰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好处。

B、“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C、“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这既写出了父亲田间劳作时的“邋里邋遢”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

D、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视频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8、本文第⑩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C【解析】C项“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表述不正确,根据“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我”对父亲逾里邇遢不顾形象的不满。

7、C【解析】C项“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表述不正确,此处先写西藏朋友怪米不好喝,然后写认可,最后写父亲的叙述,从叙述时间来看是顺叙,而不是插叙。

8、①既是对上文中父亲微信朋友圈的视频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西藏朋友打来电话做铺垫;②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为下文展开“卖小米"的故事做好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突出父亲种谷子时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性。(答岀一点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小说中某个具体情节的作用,因此要从与情节相关的小说要素考虑。就本文来说,结构上,本段中的描写既承接上文,又为下文做了铺垫;情节发展上,起到推动作用,而且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人物方面,注重通过言行表现人物。

9、①“父亲”具有新时代农民先进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父亲"种“羊粪小米",卖各种地方农产品,特色鲜明。

②“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父亲"能够熟练使用微信,展示小米的种植和优点,让“我"帮忙宣传,这都是积极学习的成果。③“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父亲”用三瓶矿泉水解决了西藏朋友的“米不好喝”的'问题,售后服务到位。(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需要先将小说中“新时代特色”概括出来,然后结合具体事件进行分析。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4)

汤用彤

白岩松问我:“你和你父亲相比,你觉得有什么不同?”我说:“我父亲主要注意的是‘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他把精力都花在写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著作上。听胡世华先生说,“九一八”后,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我父亲照样讲他的佛教史。虽然我对学术研究也有兴趣,也写了一两本书,但功力比我父亲差多了;只是,可能我比父亲更加关注现实。”

我自知在学术文化上是不能和父亲相比的。父亲从小就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我自小上的是新式学校,小学时,学平,没有什么大抱负。由先修班升入北大本科也很勉强。到大学后,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但有些课程也只是考个及格,有的课程没有能坚持学下去。但有些课我学得比较好,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演绎科学方法论、西洋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等。从上述选课情况看,我是比较重视西方哲学学习的,但这比起父亲在美国学习的四五年是相差很远的。我从哈佛大学拿到一份父亲在哈佛研究院的成绩单,现列于下:

1919至1920年,用彤先生选修了“比较文学”和七门“哲学”课;1920至1921年,选修了三门“印度哲学”、五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课程;1921至1922年,选修了五门“印度哲学”、一门“宗教史”、一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

成绩单上还写明:用彤先生于1921年2月28日获硕士学位。

父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从事他的学术研究的。回国后的20余年,正是他人生最有思想活力的时期。他全心地做研究,常常研究到深夜两三点。其书数易其稿,才得以成为权威性之著作,至今为海内外学者所重视。

父亲的著作不多,真正成系统的书有四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略》和《隋唐佛教史稿》。他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花了十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大体上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我本来有野心想写一部《魏晋南北朝道教史》,以期能和父亲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样为人重视,但是我仅仅在北大教了两遍“早期道教史”,就匆匆写出了那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一书,前后也不过两年多时间,怎么能理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那么复杂的问题呢!

不过,我也许比父亲更加关注当前的现实社会。父亲自20世纪20年代后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或许有更深远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他的“为学术而学术”使得他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1983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应邀参加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中国哲学圆桌会议”,这次圆桌会议是讨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前途问题”。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在哈佛主讲“儒家思想”,着力要证明中国的“内圣之学”可蕴育出“科学与民主”,以此来和西方哲学接轨。对此我写了一篇发言稿,提出儒家思想的“真、善、美”可以用三个命题来表述,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刘述先教授对我的发言有这样的评论:

会议的最高潮由北大的汤一介教授用中文发言,探讨当前第三期儒学发展的可能性。汤一介认为儒家的中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现代都没有失去意义,理应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番发言有出乎意料的清新立论,通过实感的方式表达出来,紧紧扣住了听众的心弦。

1984年夏,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的同仁创办了一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为宗旨的“中国文化书院”,我被他们推为院长,这样我就非得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了。自此以后,我的学术研究方向起了变化,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关注的重点。就这点说,我和我父亲对学术文化所关注的方向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我们三代人》,作者汤一介,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我们三代人》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于20XX年1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全书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学术大师之一。

②先生(汤用彤)讲授西方理性派和经验派哲学时,只是对这些学说本身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而不言其“用”,无论是“今用”还是“中用”。(杨祖陶《西哲东渐的宗师——汤用彤先生追忆》)

③汤先生(汤一介)还是一名活跃的学术活动家、大型中国文化学术工程的组织者。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掀起了一轮传统文化热潮。近年来,又组织主持重大学术项目《儒藏》工程,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盛世工程。(汤一介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广保)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汤用彤先生照样讲他的佛教史,这反映了他关注民族和国

家学术发展,同时也表现了他生死如一的人生态度。

汤用彤先生从小国学基础深厚,汤一介则成绩平平;汤用彤先生读大学时所学课程丰富,而汤一介所学课程很少。因此,汤一介后来的学术成就无法和汤用彤相比。

相对于杜维明所主张的中国的“内圣之学”可以和西方哲学接轨的观点,汤一介提出的“三个命题”更好地阐明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被推举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后,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就成了汤一介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

杨祖陶认为汤用彤先生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却不言其“用”,汤一介认为汤用彤先生“为学术而学术”,这都说明汤用彤先生的研究缺乏深远的意义。

(2)汤用彤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3)材料中划线部分是引用的文字,它们有什么作用?(6分)

(4)作者认为,汤用彤先生是“为学术而学术”,而他“更加关注现实”,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或者你有什么新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1)C D(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A“反映他关注民族和国家学术发展”表述正确,“同时也表现了他生死如一的人生态度”无中生有,错。选B得0分,“汤一介所学课程很少”没有依据;选E得0分,“研究缺乏深远的意义”错误。)

(2)参考答案:①专注(执着)于学术研究;②勤奋刻苦;③学贯中西(国学基础深厚并学习西方理论);④治学严谨;⑤目标高远(长远考虑文化复兴)。

(3)参考答案:①增加了传记的客观性、真实性;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完整;②引用成绩单突出了汤用彤求学的刻苦、勤奋、广博、丰富;并印证了“我的大学学习与父亲相差很远”的观点。③引用评论突出了汤一介学术研究关注现实获得的广泛认可;也突出了汤一介在儒学研究上的三个“合一”观点获得了同行认可。

(4)答题说明:

本题探究难度较大,需要运用比较的方式。答案可以主要用两种比较的方式呈现:一种各言其是,再各言其非,两者形成比较;一种是在一个角度上言其是也言其非,交替进行。另外,如果考生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答题,得出“既要为学术而学术,又要关注现实”的结论,就需要整合文本中的内容进行答题。这一种理想化的结论,也可以视为考生的创新理解,应该鼓励。

不过,无论是从“比较”的角度,还是从“整合”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均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从“学术”本身。二、从学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三、从学术与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即文化复兴)的现实需要。从这三个层面能够结合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有合理之处,更要对学生的创新见解进行鼓励。可答对(有比较或有整合分析)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答对3点得8分。)

参考答案一:

认同“为学术而学术”的观点。

理由:①为学术而学术,关注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更深远的意义;过多关注现实,可能会不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学问;②可以全心地做研究,使学术成果能成为权威性著作,为学者所重视;更多关注现实,可能会无法理清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出的作品就可能缺少理论深度,缺少学术权威性。③为学术而学术,不执拗于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更加纯粹。而过多“关注现实”,过分关注实用,有可能对理论所知甚少,反而不能对现实有真正意义的实用价值。(“各个角度言其是同时言其非式”答题参考)

参考答案二:

认同“更加关注现实”的观点。

理由:①关注现实,能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②能关注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或“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③关注现实,能把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强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④关注现实,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主持重大学术项目,能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益于民族文化的复兴。

而“为学术而学术”,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为学术而学术,不注重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各言其是、各言其非、形成比较式”答题参考)

参考答案三:

观点:既要为学术而学术,也要关注现实。

理由:①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也要关注现实,能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②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更深远的意义;也要能关注现实社会和当时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5)

那年夏天,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我自作主张地在学校的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这样做,只是想替父亲分担一些学费上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会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费用,足够我家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学校里只有我和另一名叫做嘎子的同学成为了准贫困生。之所以称准贫困生,是因为上面只下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中间只有一个人能作为正式的扶持对象。

接下来,学校里准备组织家庭调研,学校将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山区里的我们两家做调查,然后再决定最后的名额归属。

我和两位老师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这里寄托着我幼年美好的梦想,我是真的想有一天能够飞出这贫瘠的地方,到外面展示自己的才华。

到家里时,已经接近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父亲说:“今天早上喜鹊不停地叫,我就知道今天有贵客临门,欢迎老师来家访。”

我急忙对父亲说:“老师今天来事另外有重要的事情。”说完,我招呼老师坐下,然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房里,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老师来家访的原因,最后我一本正经地说:“只有一个名额,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头想了一会儿问我:“那个嘎子家境怎样?”我说:“比我强不了多少,他父亲上山打柴折了腿,全靠母亲纺线过日子。”

父亲和母亲商量了一下,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应该归人家,我们不能要,我们的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钱。”我和父亲争辩了几句,最后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有势利心、不学好。我觉得一肚子的委屈,自己本来是好意啊!

父亲去了外面招呼两位老师说话,并且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上一只。”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两位老师说:“请两位老师转告校领导,谢谢你们的关心,关于学费,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事,我们有能力承担,这次的补助还是给嘎子吧。”

两位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让老师觉得,我是一个弄虚作假的人。

娘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两位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那天中午,父亲还破例从井里取出了放了十来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得大醉。那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啜泣声。

许多年过去了,那件往事也随父亲的病逝永远尘封在我的记忆里。直到多年以后,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是用一种坚毅告诉我活着的另一种坚强。我们贫穷却不卑微,父亲甘愿把扶持指标让给别人,只是在教会我爱,告诉我要有更大的勇气来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我从心里感谢父亲。

(1)文章的标题是“父亲教会我的事”,说说父亲通过一件什么事,教会了我什么?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至少要写出两点)

(3)按实际情况,“我”家符合学校贫困生扶助的条件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品读划线语句,指出这句话运用的描写方法,并说说“我”为什么眼眶里都是泪水?

(5)联系语境,理解“我们贫穷却不卑微”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3分)父亲通过教育我把扶助指标让给同学嘎子这件事(1分),教会了我要关爱他人(1分),教会了我贫穷却不卑微,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1分).

(2)(2分,每点1分)“我”是一个能体谅父母辛劳(孝顺懂事)、勤奋好学、诚实、有自尊的孩子.

(3)(3分) 符合.(1分)“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会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费用,足够我家一年的生活开支.”“我和两位老师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我是真的想有一天能够飞出这贫瘠的地方,到外面展示自己的才华.”“那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啜泣声.”“父亲对两位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2分,五句能答到其中一句即可)

(4)(3分)神态描写.(1分)“我”的泪水一是因为父亲不理解“我”的好意而感到委屈;二是觉得父亲的做法使我失信于老师而感到羞愧、尴尬.(2分,能分析到一点即可)

(5)“贫困”指物质上匮乏,生活贫困;卑微指精神上的自愧形秽.这句话是父亲教育我,不能因生活的困境而妄自菲薄,要坚强乐观的对待生活.做一个有骨气、有韧性的人.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6)

⑴有人说没有见过一辈子不吵架的夫妻。我见过。父亲母亲,一辈子没有吵架。

⑵父亲长母亲六岁,巧的是父母的生日竟是同一天。

⑶打记事起,常见爱好京剧的父亲把一些票友带回家。母亲每每笑脸相迎,端茶倒水伺候。

⑷那班男男女女有拉弦的、敲鼓的、打锣的,有唱花脸小生的、花旦青衣的、老生老旦的……有时一乐和就是一个下午,父亲还会热情留人吃晚饭。

⑸这边母亲似乎早就知道要吃饭,已擀好面条。但母亲通常一边擀面条一边小声唠叨:“好歹有个星期天,让你爸弄的乱七八糟,连个清静也没有。”

⑹曲终人散,父亲是陪人喝过酒的,脸红扑扑的,酒后的父亲愈和蔼可亲。母亲开始数落,大致是父亲不体谅她的辛苦,油瓶倒了也不扶,家里家外都是她操持云云。她经常这样威胁父亲:“你再领着些狐朋狗友回来闹腾,我就掀桌子,回娘家,倒地方给你!”

⑺父亲只是“嘿嘿”笑着,还会夸母亲今天的菜炒得好,面条擀得匀细。母亲的埋怨渐渐平息下来。

⑻母亲那时候每天要到生产队出工,父亲已是当地受人尊敬的中学校长。父亲体恤母亲体力不济,星期天和假期常替母亲出工。母亲在家也不会闲着,父亲总说:“让你歇息你比出工还劳累,生就的劳碌命。”母亲会一边嘴里抱怨着“我嫁到你们家没有过一天好日子”,一边手中忙着家务。

⑼父亲退休的时候身体不好,有胃病、气管炎、胸膜炎、颈椎病等等。母亲一心一意照料回家的父亲,那些疾病居然一点点离开了父亲。而母亲,老来患上了冠心病、高血压,曾经高挑的身材一年年下来,渐渐虚胖起来。

⑽我在城里买房后,父母每年都会来城里到我的家中住几个月。父亲每天早晨六点钟准时起床,给自己和母亲每人冲一碗蜂蜜水或豆奶喝下,然后带着母亲到公园晨练。有个下雪天,母亲看天气不好没有起来,父亲依然要出去。我怕路滑,阻拦。父亲说:“你妈那么胖,得的那些病都是缠人的。她哪天中风、偏瘫什么的,我得有个好身体伺候她啊。”顿时,我怔住了。

⑾父亲七十三岁那年春天,患胆管癌,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一向病恹恹的母亲在父亲病后,每日拖着虚胖的身子,忙忙碌碌围着父亲转。父亲有时被病痛折磨得烦躁,冲母亲发脾气,母亲笑笑:“看你爸,老了长能耐了。”好像父亲发脾气也是宠爱她的另一种方式似的。

⑿父亲坚忍地活着,病后撑了两年又二个月,平静地走了。母亲没有大哭,她有条不紊地教给我们如何按着风俗送父亲。只是,母亲的双眼空洞着,让人不忍对视。

⒀我常和母亲通电话,母亲说着说着就会说起父亲,于是哭泣。母亲每每都是怨父亲,祥林嫂般地重复这几句:“你爸说话不算数,他说一辈子有他我就不会受半点委屈,他说要等着我不能动弹的时候照顾我,他说他要和我一起过一百岁的生日……”

⒁忽然间我泪眼模糊,心头跳出几个挥之不去的字——爱可以怨。想起父亲母亲。

从全文看,父亲母亲一辈子不吵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2分)

请用两个成语概括文中父亲母亲的感情。(2分)

第③段中的“常见”、“每每”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本文围绕“我”的父亲母亲写了五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2分)

文中⑸⑺⑻⒀段分别写了母亲对父亲的“怨”,请将段落序号填入相应词语后的括号里。(2分)

埋怨( ) 责怨( ) 悲怨( ) 抱怨( )

文章最后说“爱可以怨”,从全文看,应怎样理解?(2分)

父亲母亲每年都来城里“我”的家中住几个月,这说明了什么?父亲去世后,“我”除了常和母亲通电话外,你认为“我”还应该做些什么?(4分)

参考答案:

父亲母亲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互相宽容。(2分,意思相近即可)

:相敬如宾 相濡以沫 休戚与共等。(2分)

“常见”说明爱好京剧的父亲把一些票友带回家中,不是一次,而是经常性的;“每每”说明母亲对父亲带回家来的朋友们每一次都是笑脸相迎,热情款待。这两个词更加突出了父母关系的融洽。 (2分)

①母亲热情招待父亲的朋友;②父亲常替母亲出工;③母亲细心照料多病的父亲;④父亲照顾多病的母亲;⑤母亲细心照料病逝前的父亲。(2分,写对一件事给1分)

埋怨( ⑺ ) 责怨( ⑸ ) 悲怨( ⒀ ) 抱怨( ⑻ )

爱可以通过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填空2分,一个分。第二问2分,意近即可)

儿女孝顺父母,父母关心儿女。儿女与父母关系融洽。(2分)还可以常回家看看,经常接母亲来城玩,或将母亲接到城里来住等等。(2分)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7)

毕淑敏

①从前,常听外婆说:五岁以前的我,是个标准的蒙族娃娃。虽然生长在中国南方,从来也没有见过家乡,却会说很流利的蒙古话,还会唱好几首蒙古歌,只可惜一入小学后,就什么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②隐约感觉到外婆语气里的惋惜与责备,可是,我能有什么办法呢?以后外婆偶尔提起,我虽然也觉得有点可惜和惭愧,但是年轻的我,却不十分在意,也丝毫不觉得疼痛。

③那强烈的疼痛来得很晚,很突然。

④那年夏末,初次见到了我的内蒙古原乡。这之后,一到暑假,我就像候鸟般往北方飞去。

⑤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们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聚会,大家互相敬酒,在敬酒之前都会唱一首歌,每一首都不相同,都很好听。当地的朋友自豪地说:鄂尔多斯是"歌的海洋",他一个人就可以连唱上七天七夜也不会重复。那高亢明亮的歌声和杯中的酒一样醉人,喝了几杯之后,我也活泼了起来,不肯只做个听众,于是举起杯子,向着众人,我也要来学着敬酒了。

⑥可是,酒在杯中,而歌呢?歌在哪里?

⑦在台湾,我当然也有好朋友,我们当然也一起喝过酒,一起尽兴地唱过歌。从儿歌、民谣一直唱到流行歌曲,可以选择的曲子也真不算少,但是,此刻的我,站在原乡的土地上,喝着原乡的酒,面对着原乡的人,我忽然非常渴望也能够发出原乡的声音。

()

不会说蒙古话还可以找朋友翻译,无论如何也能把想表达的意思说出七八分来。但是,歌呢?用原乡的语言和曲调唱出来的声音,是从生命最深处直接迸发出来的婉转呼唤,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无法转换的啊!

⑧在那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疼痛与欠缺,好像在心里最深的地方纠缠着撕扯着的什么忽然都浮现了出来,空虚而又无奈。

⑨因此,从鄂尔多斯回来之后,我就下定决心,非要学会一首蒙古歌不可。真的,即使只能学会一首也好。但是,事情好像不能尽如人意。我是有几位很会唱歌的朋友,我也有了几首曲谱,有了一些歌词,还有人帮我用英文字母把蒙文的发音逐字逐句地拼了出来。但是,好像都没什么效果。

⑩又一年夏天,和住在德国的父亲一起参加了一次蒙古学学术会议。在回程的火车上,父亲为朋友们轻声唱了一首蒙古民谣,那曲调非常亲切。我就立即央求父亲教我。父亲先给我解释歌词大意,然后开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在起初,我虽然有点手忙脚乱,又要记曲调,又要记歌词,还不时要用字母或者注音符号来拼音。不过,学习的过程倒是出奇地顺利,在莱茵河畔父亲的公寓里,我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学会了一首好听的蒙古歌。

⑾第二年春天,和姐妹们约好了在夏威夷共聚一次,那天晚上,我忍不住给她们唱了这首歌。

⑿南国春日的夜晚慵懒而又温暖,窗外送来缕缕的花香。

⒀她们斜倚在沙发上,微笑注视着我,仿佛有些什么记忆随着这首歌又回到眼前。我刚唱完,姐姐就说:"是姥姥!姥姥很爱唱这首歌。我记得那时候她都是在早上,一边梳着头发一边轻轻地唱着这首歌的。"

⒁原来,答案在这里!

⒂哦!在我的幼年,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清晨。当外婆对着镜子梳头的时候,当她轻轻哼唱着的时候,依偎在她身边的我,一定也曾经跟着她一句一句唱过的罢?不然的话,我怎么可能学得这么容易这么快?

⒃一切终于都有了解答。原来,此刻在长路的这一端跟着父亲学会的这首歌,我在生命之初启程的时候就曾经唱过。

选自《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有删改。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8)

⑵.与家乡朋友聚会时不会唱蒙古歌。⑷.向父亲学唱蒙古歌,一个晚上就学会。 内容来自

16、文章第③段和第⑧段提到"强烈的疼痛",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答案要点:心境:内心充满自责、痛苦、惭愧、无奈、惋惜、内疚。评分:本题3分。(

17、结合上下文,分析⑿段中"南国春日的夜晚慵懒而又温暖,窗外送来缕缕的花香"一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要点:环境描写,渲染了闲适、安静、美好的气氛,衬托作者唱家乡歌时愉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思念热爱之情。

18、和《》中的"我"一样,诗人席慕容的心里,一直也有一首原乡的歌。请反复品读席慕容的《有一首歌》和文章画线句,比较一下两位作者所要表达主题的细微差别。(2分)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9)

李开复

对儿时的我来说,父亲是个严肃而遥远的人。在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也不爱逗孩子们笑。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因此,我们的家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们跟爸爸讲四川话,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讲普通话。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讲出很多四川话。听到川音,还觉得分外熟悉亲切。

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比如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道摆火柴的数学题,需要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没想到年幼的我三下五除二,不到两分钟就摆好了。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他当年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作风,到台湾之后,一直致力于写作。

父亲最宠爱五姐。他过世以后,五姐非常悲痛,专门写文章追忆他。她说,“爸爸来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从小,爸爸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父亲的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我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当我的人生需要做一些选择时,这些理念影响了我。而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逐渐理解的。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一直珍藏着钱穆先生赠送给他的书法,上面的字苍劲而从容: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文段回忆了与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4分)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2分)

联系文中多次提到“父亲沉默寡言”,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2分)

结尾提到钱穆先生的书法,有什么作用?(3分)

古往今来,人们歌颂母亲的诗句很多,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是歌颂父爱的却很少。请你依据本文表现出的伟大而厚重的父爱,在例句后面写两个连贯的歌颂父爱的句子。(2分)

例:父爱如大海,让我领略了它的浩瀚与深邃;

参考答案:

父亲满口乡音;父亲有自己“爱的语言”;父亲信守承诺;父亲有很多的中国情结。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严肃、冷静、沉默寡言却深爱子女、热爱祖国的父亲形象。

与第一段中“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相照应。

进一步突出表现父亲形象高大,品行高洁。

示例:父爱如阳光,让我沐浴了它的温暖与恩泽;父爱如春风,让我享受了它的温暖与细腻;父爱如春雨,让我品味了它的甘甜与圣洁。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10)

那年夏天,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我自作主张地在学校的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这样做,只是想替父亲分担一些学费上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会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费用,足够我家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学校里只有我和另一名叫做嘎子的同学成为了准贫困生。之所以称准贫困生,是因为上面只下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中间只有一个人能作为正式的扶持对象。

接下来,学校里准备组织家庭调研,学校将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山区里的我们两家做调查,然后再决定最后的名额归属。

我和两位老师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这里寄托着我幼年美好的梦想,我是真的想有一天能够飞出这贫瘠的地方,到外面展示自己的才华。

到家里时,已经接近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父亲说:“今天早上喜鹊不停地叫,我就知道今天有贵客临门,欢迎老师来家访。”

我急忙对父亲说:“老师今天来事另外有重要的事情。”说完,我招呼老师坐下,然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房里,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老师来家访的原因,最后我一本正经地说:“只有一个名额,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头想了一会儿问我:“那个嘎子家境怎样?”我说:“比我强不了多少,他父亲上山打柴折了腿,全靠母亲纺线过日子。”

父亲和母亲商量了一下,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应该归人家,我们不能要,我们的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钱。”我和父亲争辩了几句,最后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有势利心、不学好。我觉得一肚子的委屈,自己本来是好意啊!

父亲去了外面招呼两位老师说话,并且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上一只。”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两位老师说:“请两位老师转告校领导,谢谢你们的关心,关于学费,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事,我们有能力承担,这次的补助还是给嘎子吧。”

两位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让老师觉得,我是一个弄虚作假的人。

娘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两位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那天中午,父亲还破例从井里取出了放了十来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得大醉。那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啜泣声。

许多年过去了,那件往事也随父亲的病逝永远尘封在我的记忆里。直到多年以后,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是用一种坚毅告诉我活着的另一种坚强。我们贫穷却不卑微,父亲甘愿把扶持指标让给别人,只是在教会我爱,告诉我要有更大的勇气来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我从心里感谢父亲。

(1)文章的标题是“父亲教会我的事”,说说父亲通过一件什么事,教会了我什么?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至少要写出两点)

(3)按实际情况,“我”家符合学校贫困生扶助的条件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品读划线语句,指出这句话运用的描写方法,并说说“我”为什么眼眶里都是泪水?

(5)联系语境,理解“我们贫穷却不卑微”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3分)父亲通过教育我把扶助指标让给同学嘎子这件事(1分),教会了我要关爱他人(1分),教会了我贫穷却不卑微,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1分).

(2)(2分,每点1分)“我”是一个能体谅父母辛劳(孝顺懂事)、勤奋好学、诚实、有自尊的孩子.

(3)(3分) 符合.(1分)“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会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费用,足够我家一年的生活开支.”“我和两位老师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我是真的想有一天能够飞出这贫瘠的地方,到外面展示自己的才华.”“那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啜泣声.”“父亲对两位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2分,五句能答到其中一句即可)

(4)(3分)神态描写.(1分)“我”的泪水一是因为父亲不理解“我”的好意而感到委屈;二是觉得父亲的做法使我失信于老师而感到羞愧、尴尬.(2分,能分析到一点即可)

(5)“贫困”指物质上匮乏,生活贫困;卑微指精神上的自愧形秽.这句话是父亲教育我,不能因生活的困境而妄自菲薄,要坚强乐观的对待生活.做一个有骨气、有韧性的人.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11)

①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是威严而忙碌的.他经常披着星辰出门,踏着月色回家,匆匆吃过晚饭,就在灯下写材料.我搬个矮凳坐到旁边,用手指蘸着唾沫翻书,故意把书掀得哗哗响.正伏案疾书的父亲,偶尔会把目光从纸页上移开,轻轻地拍拍我的头.这少有的亲昵动作,让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为了邀得他的赞赏,我更加勤奋地学习.

②我是个自尊心很强但又内向羞涩的女孩,很少参加学校的重大活动.但也有一次例外,那是初二下半学期,我因为成绩优秀,被推荐参加全市知识竞赛.

③我将复习题背得烂熟于心,可是一走进赛场,顿时紧张起来.只觉得脸红心跳,掌心沁汗,大脑一片空白.我甚至记不清自己怎么上的场,如何下的场,总之,那天表现糟糕透了.回到家里,我趴在桌上哭了,觉得自己很不行,简直是颜面尽失.父亲问清事情的原由,认真地说:“你可以不完美.”我愣住了,不解地望着父亲.

④他说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对生命的感激与珍惜,并能推己及人地理解他人.父亲的话如一缕春风,拂去我心底的阴霾,让我以一颗简单快乐的心走过色彩斑斓的学生时代.

⑤参加工作后,我爱上了文学.业余时间,当同事外出逛街或游玩时,我把自己关在斗室里,沏一杯茶,捧一卷书,在悠悠茶香中品味书韵.

⑥当我沉醉在书海里时,有一些轻飘飘的话,被风吹进了耳畔———“真是个书呆子.”“还想当作家呢.”说的人或许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我还是被深深地刺痛了.我气得说不出话来,将写满心事的便笺,撕成碎片抛向风里.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拍拍我的肩膀,用坚毅的目光注视着我,说:“你要勇于优秀.”

⑦我默念着父亲的话,心里倏然间变得敞亮,像一个在黑暗中泅渡的人,被星星点点的渔火,点亮了心中的梦想.

⑧我坚持阅读和写作,耕耘着自己的“半亩花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散文出现在了报纸、杂志上.虽然文笔有些稚嫩,但我已听到花开的声响.

⑨当我把报纸递给父亲时,他的脸上淌出水一般的笑容.父亲帮我收集样刊,分享着我的每一份喜悦,对于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他经常给予指导或建议.

⑩有一次,父亲翻阅我的文章,发现我的情绪有些低落,字里行间流溢出愤懑之气,赶紧打来电话,说:“你要多念别人的好.”我想起那些温暖的片断,那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情,一波一波的喜悦接踵而来.其实,人心就像一个容器,少一些计较,就会多一份快乐.如今的我只是尘世间平凡又平凡的女子,低眉浅笑,温柔静好.感谢父亲送我的三句话,让我懂得了生而为人,应当以怎样的风骨,行走在这美丽的人间.

1、线索?

2、“当我把报纸递给父亲时,他的脸上淌出水一般的笑容”表达效果?

3、小时候我为什么要坐在父亲身边把书翻得哗哗响?

4、第⑧段“我已经听到了花开的声响”中“花开的声音”的含义?

5、结尾段作用?

6、父亲的人物形象?

答案:

1:那三句话.

2:因为父亲看见我获奖非常欣慰.

3:因为我想引起父亲的注意.

4:我看见了自己努力的成果.

5:总结全文.

6:父亲的形象是威严而忙碌的.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12)

汤用彤

白岩松问我:“你和你父亲相比,你觉得有什么不同?”我说:“我父亲主要注意的是‘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他把精力都花在写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著作上。听胡世华先生说,“九一八”后,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我父亲照样讲他的佛教史。虽然我对学术研究也有兴趣,也写了一两本书,但功力比我父亲差多了;只是,可能我比父亲更加关注现实。”

我自知在学术文化上是不能和父亲相比的。父亲从小就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我自小上的是新式学校,小学时,学平,没有什么大抱负。由先修班升入北大本科也很勉强。到大学后,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但有些课程也只是考个及格,有的课程没有能坚持学下去。但有些课我学得比较好,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演绎科学方法论、西洋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等。从上述选课情况看,我是比较重视西方哲学学习的,但这比起父亲在美国学习的四五年是相差很远的。我从哈佛大学拿到一份父亲在哈佛研究院的成绩单,现列于下:

1919至1920年,用彤先生选修了“比较文学”和七门“哲学”课;1920至1921年,选修了三门“印度哲学”、五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课程;1921至1922年,选修了五门“印度哲学”、一门“宗教史”、一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

成绩单上还写明:用彤先生于1921年2月28日获硕士学位。

父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从事他的学术研究的。回国后的20余年,正是他人生最有思想活力的时期。他全心地做研究,常常研究到深夜两三点。其书数易其稿,才得以成为权威性之著作,至今为海内外学者所重视。

父亲的著作不多,真正成系统的书有四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略》和《隋唐佛教史稿》。他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花了十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大体上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我本来有野心想写一部《魏晋南北朝道教史》,以期能和父亲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样为人重视,但是我仅仅在北大教了两遍“早期道教史”,就匆匆写出了那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一书,前后也不过两年多时间,怎么能理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那么复杂的问题呢!

不过,我也许比父亲更加关注当前的现实社会。父亲自20世纪20年代后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或许有更深远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他的“为学术而学术”使得他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1983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应邀参加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中国哲学圆桌会议”,这次圆桌会议是讨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前途问题”。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在哈佛主讲“儒家思想”,着力要证明中国的“内圣之学”可蕴育出“科学与民主”,以此来和西方哲学接轨。对此我写了一篇发言稿,提出儒家思想的“真、善、美”可以用三个命题来表述,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刘述先教授对我的发言有这样的评论:

会议的最高潮由北大的汤一介教授用中文发言,探讨当前第三期儒学发展的可能性。汤一介认为儒家的中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现代都没有失去意义,理应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番发言有出乎意料的清新立论,通过实感的方式表达出来,紧紧扣住了听众的心弦。

1984年夏,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的同仁创办了一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为宗旨的“中国文化书院”,我被他们推为院长,这样我就非得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了。自此以后,我的学术研究方向起了变化,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关注的重点。就这点说,我和我父亲对学术文化所关注的方向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我们三代人》,作者汤一介,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我们三代人》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于20XX年1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全书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学术大师之一。

②先生(汤用彤)讲授西方理性派和经验派哲学时,只是对这些学说本身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而不言其“用”,无论是“今用”还是“中用”。(杨祖陶《西哲东渐的宗师——汤用彤先生追忆》)

③汤先生(汤一介)还是一名活跃的学术活动家、大型中国文化学术工程的组织者。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掀起了一轮传统文化热潮。近年来,又组织主持重大学术项目《儒藏》工程,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盛世工程。(汤一介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广保)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汤用彤先生照样讲他的佛教史,这反映了他关注民族和国

家学术发展,同时也表现了他生死如一的人生态度。

汤用彤先生从小国学基础深厚,汤一介则成绩平平;汤用彤先生读大学时所学课程丰富,而汤一介所学课程很少。因此,汤一介后来的学术成就无法和汤用彤相比。

相对于杜维明所主张的中国的“内圣之学”可以和西方哲学接轨的观点,汤一介提出的“三个命题”更好地阐明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被推举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后,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就成了汤一介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

杨祖陶认为汤用彤先生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却不言其“用”,汤一介认为汤用彤先生“为学术而学术”,这都说明汤用彤先生的研究缺乏深远的意义。

(2)汤用彤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3)材料中划线部分是引用的文字,它们有什么作用?(6分)

(4)作者认为,汤用彤先生是“为学术而学术”,而他“更加关注现实”,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或者你有什么新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1)C D(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A“反映他关注民族和国家学术发展”表述正确,“同时也表现了他生死如一的人生态度”无中生有,错。选B得0分,“汤一介所学课程很少”没有依据;选E得0分,“研究缺乏深远的意义”错误。)

(2)参考答案:①专注(执着)于学术研究;②勤奋刻苦;③学贯中西(国学基础深厚并学习西方理论);④治学严谨;⑤目标高远(长远考虑文化复兴)。

(3)参考答案:①增加了传记的客观性、真实性;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完整;②引用成绩单突出了汤用彤求学的刻苦、勤奋、广博、丰富;并印证了“我的大学学习与父亲相差很远”的观点。③引用评论突出了汤一介学术研究关注现实获得的广泛认可;也突出了汤一介在儒学研究上的三个“合一”观点获得了同行认可。

(4)答题说明:

本题探究难度较大,需要运用比较的方式。答案可以主要用两种比较的方式呈现:一种各言其是,再各言其非,两者形成比较;一种是在一个角度上言其是也言其非,交替进行。另外,如果考生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答题,得出“既要为学术而学术,又要关注现实”的结论,就需要整合文本中的内容进行答题。这一种理想化的结论,也可以视为考生的创新理解,应该鼓励。

不过,无论是从“比较”的角度,还是从“整合”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均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从“学术”本身。二、从学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三、从学术与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即文化复兴)的现实需要。从这三个层面能够结合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有合理之处,更要对学生的创新见解进行鼓励。可答对(有比较或有整合分析)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答对3点得8分。)

参考答案一:

认同“为学术而学术”的观点。

理由:①为学术而学术,关注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更深远的意义;过多关注现实,可能会不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学问;②可以全心地做研究,使学术成果能成为权威性著作,为学者所重视;更多关注现实,可能会无法理清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出的作品就可能缺少理论深度,缺少学术权威性。③为学术而学术,不执拗于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更加纯粹。而过多“关注现实”,过分关注实用,有可能对理论所知甚少,反而不能对现实有真正意义的实用价值。(“各个角度言其是同时言其非式”答题参考)

参考答案二:

认同“更加关注现实”的观点。

理由:①关注现实,能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②能关注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或“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③关注现实,能把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强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④关注现实,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主持重大学术项目,能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益于民族文化的复兴。

而“为学术而学术”,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为学术而学术,不注重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各言其是、各言其非、形成比较式”答题参考)

参考答案三:

观点:既要为学术而学术,也要关注现实。

理由:①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也要关注现实,能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②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更深远的意义;也要能关注现实社会和当时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13)

《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家住在北达科他州莫特市的一个草原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个小商店,我们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类的零活,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我们工作和观察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和销售。

在此期间,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让我永远铭记在心。那是在圣诞节前不久,当时我上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一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进商店。他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拿起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爸爸下了楼,走到小男孩身边,他微笑着,脸颊上深陷出两个漂亮的酒窝,他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他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礼物。爸爸对待他的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尽管随便看,随便挑,小男孩确实这样做了。

大约20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这个多少钱?”

“你有多少钱?”爸爸问。

小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痕。手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折合计27美分。而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3.98美元。

“你的钱正好够。”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爸爸的回答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在我为小男孩包裹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男孩走出商店的时候,我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的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只断了的鞋带。我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1.文中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二段对小男孩的外貌进行了出色的描写,试找出其中一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中父亲明知小男孩的钱不够买玩具飞机,但为什么说“你的钱正好够”?

4.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在“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中,“我”懂得了什么?

5.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答案:

1.圣诞节前(我在八年级的时候) 父亲接待一个小男孩来店里买玩具飞机

2.外貌句子略 作用:说明小男孩非常穷,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3.同情小男孩的处境,帮助他完成心愿(或为了保护一颗幼小而又自尊的心)

4.“我”懂得了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和销售,还懂得了人与人之间与要关爱

5.开放题,能结合文中内容,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即可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14)

我的父亲爱迪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的父亲爱迪生

①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撮乱发覆盖着前额,锐利的眼睛亮亮的,皱了的衣服尽是污痕和被化学药品烧破的洞,全不像一位改革家。他也不充什么派头。有次一位要人来访,问他曾否获得许多奖状,他答:“唔,有的,家里有两瓶酒,是妈妈奖赏的。”“妈妈”是指他的太太,我的母亲。

②可是在我们这些和他朝夕相处的人看来,他显得超凡入圣。虽然他对人类的贡献非常伟大,但最使我们念念不忘的.,并非那些卓越的贡献,而是他无比的勇气、想像力、决心、谦逊和机智。有时候他也很调皮。

③父亲通常每天工作十八小时以上。他对我们说:“工作有成就,是人生惟一的真正乐趣。”大家都传说他能每天只睡四小时,绝非夸张。他认为:“睡眠有如药物,一次服用太多,头脑就不清醒。你会浪费时间,活力减少,错过机会。”

④爱迪生一生有1093项发明,他的成就无人不知,他三十岁发明留声机,把声音录在唱片上;他发明的电灯泡照亮了全世界。扩音器、复印机、医学用的荧光屏、镍铁电池和电影,都是他发明的。他也把别人的发明——电话、电报、打字机——改进为实用的商品。有些人问:“他从来没有失败过吗?”当然失败过。他时常碰到失败。

⑤父亲曾把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试验镍铁电池,但未能成功,结果弄得经济拮据。实验室全靠电影和唱片所获得的利润维持。我特别记得1914年12月间一个严寒冬夜。那个晚上,工厂里忽然传出狂喊声:“失火了!”顷刻之间,包装材料、做唱片用的赛璐珞、软片和其他可燃物品,忽啦一声,全部着火。附近八个城镇的消防队来灌救,但是火势太猛,水压又低,消防水管好像也无济于事。我到处找父亲也找不到,十分担心。他有没有出事?全部财产已经烧光了,他会不会心灰意冷呢?他已经六十七岁,不能再从头做起了。后来我在工厂院子里看见他正朝我跑来。“妈在哪里?”他大声喊到,“去把她找来!叫她把朋友也都找来!这样的大火,百年难得一见!”

⑥第二天早晨五点半钟,火势刚受到控制的时候,他召集全体职工宣布:“我们要重建。”他派一个人去把附近地区所有的工厂都租下来,又派另一个人去借伊利铁路公司的救险吊车。然后他好像忽然想起一件小事似的补充一句:“唔,有谁知道可以从哪里弄些钱吗?”“人往往可以因祸得福,”他说,“旧厂烧了也好,我们可以在废墟上建起更大更好的厂。”

⑦父亲从没退休,也不怕老。在八十高龄,他还开始研究一门以前未曾研究过的学科

——植物学,想在当地植物中找出橡胶来源。他和助手把一万七千种植物加以试验和分类之后,终于研究出从紫菀科植物抽取大量胶汁的方法。

⑧八十三岁时他还拉母亲去热闹的纽华克机场“看一个真正飞机场的实际情形。”他第一次看到直升机的时候,笑逐颜开地说:“我一向的想法,就是这个样子。”于是他又开始设计,对于那架不大为世人所知的直升机,提出许多改进的意见。

⑨到了八十四岁,他终因患尿毒症危在旦夕。数十位新闻记者前来探访他的病情,整日守候。医生每小时向他们宣布一次消息:“灯火仍然在照耀着。”到1931年10月18日上午3点24分,噩耗终于传来:“灯灭了。”

⑩举行葬礼之日,当局为了向他表示哀悼和敬意,本来预备把全美国的电流切断一分钟,但是考虑到那样做所付代价太大,而且可能产生危险的后果,所以只把一部分灯光熄掉片刻。

进步之轮是片刻不停的。爱迪生泉下有知,一定也同意这样做。(查理斯/文)(有删改)

1.说说①段中“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段画线处“超凡入圣”的“入圣”换成“脱俗”好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迪生一生有1093项发明,对这些文章只是一笔带过,而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写爱迪生的失败上。请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⑦段中“从没退休”与“不怕老”调整一下语序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⑨段中说“灯灭了”,而不能说“巨星陨落了”?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删去段画线处“进步之轮是片刻不停的”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划定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说明了人物的主要经历。

②勾勤出人物的总体形象,暗示了人物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

2.“脱俗”只能说明人物不庸俗、与众不同,但不能说明人物的伟大。“入圣”既能说明人物与众不同,又能说明其伟大与杰出。

3.①突出人物无比的勇气和决心。

②告诉人们成功来之不易。

(人们往往只看到伟人辉煌的一面,而忽略了其奋斗挫折的一面,而正是奋斗挫折才更能体现人物超人的勇气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更能激励启发他人。)

4.“从没退休”强调的是爱迪生一直“坚持工作”,这是原因、是重点;“不怕老”是说爱迪生还保持着良好的心态,这是前者的结果、是次要;调换之后主与次、因与果就颠倒了,人物形象也就打折了。

5.①同:“灯灭了”、“巨星陨落了”都是象征委婉的用法,既突出了爱迪生的伟大,同时又表达了人们的惋惜之情。

②异:“灯灭了”内涵更丰富,指爱迪生贡献之大(特指灯的发明),与前文相照应。

③一语双关,表明了作者独特的构思与表达。

6.不好。

①这句话说明爱迪生的贡献对以后科技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

②表明了爱迪生的追求与愿望。

③间接说明了爱迪生谦逊宽阔的胸怀和处事风格。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15)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找出描写“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将其填入下面的方框中,并说明其作用。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段说“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小心翼翼 有了信心 信心大增 产生成就感。 作用:这个词具体而详尽地表现了我由害怕困难到增强信心到战胜困难的全过程,描写具体细致。(意思对即可)

2.先“啜泣一会儿”是写作者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点儿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巨大的成就而感动。(意思对即可)

3.“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愿意,表达效果不好。(意思对即可)

4.这里的“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意思对即可)

5.“略”(言之有理即可)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16)

《我的父亲丰子恺》阅读答案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请教

(2)A

(3)父亲说到做到

(4)第二件事讲的是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并得出结论: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第三件事是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就的。

(5)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 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具体的理解略。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17)

父亲和我的时代阅读答案 父亲和我的时代阅读理解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亲和我的时代阅读答案 父亲和我的时代阅读理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阅读原文及试题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我好奇父亲怎么知道我没有给别人回复,打开微信,老家的那些同学和亲戚们居然都是父亲的微信好友,而且他们每个人都转发了父亲的视频。父亲在每一个人转的视频下都点了赞,还说谢谢。看着父亲邋里邋遢的样子出现在一个又一个熟人的微信朋友圈上,我脸有些发烫。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父亲走火入魔的样子让我担忧,我便给村里的几个同学打电话,询问父亲的情况。他们都说父亲建了个微信群,把那些叫他裱家的人都拉了进来。父亲现在像变了个人,以前见了人不怎么爱说话,现在见个人就想加人家的微倌,每天想方设法增加微信好友。想到父亲灰头土脸的形象像漫山遍野的野草,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手机上,我心里怪怪的`。

⑧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已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并要求转发视频帮他宣传农产品的事情,我既“欣喜”他的变化,又对他做微商的行为表示怀疑。

B.“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形象地描写出父亲田间劳作时的“邋里邋遢”形象,暗示着“我”对父亲想做微商却不懂包装的批评。

C.“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D.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视频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欲扬先抑,形成叙事转折。情感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8.本文第⑩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的“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父亲和我的时代阅读答案:

6.B “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想做微商却不懂包装的批评”表述不正确,根据“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我”对父亲邋里邋遢不顾形象的不满。

7.C “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表述不正确,此处先写西藏朋友怪米不好喝,然后写认可,最后写父亲的叙述,从叙述时间来看是顺叙,而不是插叙。

8.①突出父亲种谷子时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性;②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既是对上文中父亲微信朋友圈的视频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展开“卖小米”的故事做好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9.①“父亲”具有新时代农民先进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父亲”种“羊粪小米”,卖各种地方农产品,特色鲜明。②“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父亲”能够熟练使用微信,展示小米的种植和优点,让“我”帮忙宣传,这都是积极学习的成果。③“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父亲'用三瓶矿泉水解决了西藏朋友的“米不好喝”的问题,售后服务到位。(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我的父亲阅读答案(18)

《父亲教我的歌》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亲教我的歌》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①从前,常听外婆说:五岁以前的我,是个标准的蒙族娃娃。虽然生长在中国南方,从来也没有见过家乡,却会说很流利的蒙古话,还会唱好几首蒙古歌,只可惜一入小学后,就什么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②隐约感觉到外婆语气里的惋惜与责备,可是,我能有什么办法呢?以后外婆偶尔提起,我虽然也觉得有点可惜和惭愧,但是年轻的我,却不十分在意,也丝毫不觉得疼痛。

③那强烈的疼痛来得很晚,很突然。

④那年夏末,初次见到了我的内蒙古原乡。这之后,一到暑假,我就像候鸟般往北方飞去。

⑤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们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聚会,大家互相敬酒,在敬酒之前都会唱一首歌,每一首都不相同,都很好听。当地的朋友自豪地说:鄂尔多斯是"歌的海洋",他一个人就可以连唱上七天七夜也不会重复。那高亢明亮的歌声和杯中的酒一样醉人,喝了几杯之后,我也活泼了起来,不肯只做个听众,于是举起杯子,向着众人,我也要来学着敬酒了。

⑥可是,酒在杯中,而歌呢?歌在哪里?

⑦在台湾,我当然也有好朋友,我们当然也一起喝过酒,一起尽兴地唱过歌。从儿歌、民谣一直唱到流行歌曲,可以选择的曲子也真不算少,但是,此刻的我,站在原乡的土地上,喝着原乡的酒,面对着原乡的人,我忽然非常渴望也能够发出原乡的声音。

不会说蒙古话还可以找朋友翻译,无论如何也能把想表达的意思说出七八分来。但是,歌呢?用原乡的语言和曲调唱出来的声音,是从生命最深处直接迸发出来的婉转呼唤,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无法转换的啊!

⑧在那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疼痛与欠缺,好像在心里最深的地方纠缠着撕扯着的什么忽然都浮现了出来,空虚而又无奈。

⑨因此,从鄂尔多斯回来之后,我就下定决心,非要学会一首蒙古歌不可。真的,即使只能学会一首也好。但是,事情好像不能尽如人意。我是有几位很会唱歌的朋友,我也有了几首曲谱,有了一些歌词,还有人帮我用英文字母把蒙文的发音逐字逐句地拼了出来。但是,好像都没什么效果。

⑩又一年夏天,和住在德国的父亲一起参加了一次蒙古学学术会议。在回程的火车上,父亲为朋友们轻声唱了一首蒙古民谣,那曲调非常亲切。我就立即央求父亲教我。父亲先给我解释歌词大意,然后开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在起初,我虽然有点手忙脚乱,又要记曲调,又要记歌词,还不时要用字母或者注音符号来拼音。不过,学习的过程倒是出奇地顺利,在莱茵河畔父亲的公寓里,我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学会了一首好听的蒙古歌。

⑾第二年春天,和姐妹们约好了在夏威夷共聚一次,那天晚上,我忍不住给她们唱了这首歌。

⑿南国春日的夜晚慵懒而又温暖,窗外送来缕缕的花香。

⒀她们斜倚在沙发上,微笑注视着我,仿佛有些什么记忆随着这首歌又回到眼前。我刚唱完,姐姐就说:"是姥姥!姥姥很爱唱这首歌。我记得那时候她都是在早上,一边梳着头发一边轻轻地唱着这首歌的。"

⒁原来,答案在这里!

⒂哦!在我的幼年,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清晨。当外婆对着镜子梳头的时候,当她轻轻哼唱着的时候,依偎在她身边的我,一定也曾经跟着她一句一句唱过的罢?不然的话,我怎么可能学得这么容易这么快?

⒃一切终于都有了解答。原来,此刻在长路的这一端跟着父亲学会的这首歌,我在生命之初启程的时候就曾经唱过。

选自《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有删改。

《父亲教我的歌》阅读题目:

15、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主要情节补充完整。(2分)

答: ⑴五岁前会唱好几首蒙古歌。

⑵ (15个字以内)

⑶向朋友学唱蒙古歌,没效果。

⑷ (15个字以内)

⑸为姐妹们唱父亲教我的蒙古歌。

《父亲教我的歌》参考答案:

⑵.与家乡朋友聚会时不会唱蒙古歌。⑷.向父亲学唱蒙古歌,一个晚上就学会。 内容来自

16、文章第③段和第⑧段提到"强烈的疼痛",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答案要点:心境:内心充满自责、痛苦、惭愧、无奈、惋惜、内疚。评分:本题3分。

17、结合上下文,分析⑿段中"南国春日的夜晚慵懒而又温暖,窗外送来缕缕的花香"一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要点:环境描写,渲染了闲适、安静、美好的气氛,衬托作者唱家乡歌时愉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思念热爱之情。

18、和中的"我"一样,诗人席慕容的心里,一直也有一首原乡的歌。请反复品读席慕容的《有一首歌》和文章画线句,比较一下两位作者所要表达主题的细微差别。(2分)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