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朗读的评价_1

时间:2024-09-20 20:32:38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就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对评价方式作些探索。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课堂上教师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非学业评价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全面、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实施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空间。

就拿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来说吧!首先,老师要扬起情感的风帆,专注地聆听学生的朗读,敏锐地捕捉朗读的精彩之处,及时作出饱含激情而又恰当贴切的评价,让师生进行以文本为中介的人文对话。请看孙建锋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一男生朗读《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的一段话,浑厚有力,声情并茂,神色庄重。读毕,孙老师立即作出评价:“大家都听到这位同学把苏格拉底的话读得如洪钟般,能震撼人的灵魂,可却没有注意到他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朗读,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一段极富个性的评价,不仅指出了该生的朗读好在哪里:震撼人的灵魂,而且点明了为什么好:神情专注,并提醒所有同学“再一次聆听”,形成了真正的全方位的师生互动。而当那个男生又一次读完之后,孙老师又是一次语出惊人的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悟,你是一位严厉的苏格拉底。”不说读得怎样好,而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说明从其朗读的话语中感悟到了苏格拉底充满睿智的哲学思想。既是对本文的深刻阐释,又是对学生朗读效果的最佳赞赏,胜过了许多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赞语。至此,孙老师仍兴味盎然,又请一位女生再读此段。女生读完,孙老师以轻盈的语气点评:“可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的朗读如春雨般滋润人的心田,我想,你一定是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语毕,全教室掌声响起,笑语盈盈,把课堂教学推向了又一个高潮。三次朗读,三次评价,语语中的,层层推进,尽显个性化阅读的神韵和风采。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读得那样可圈可点,精彩纷呈。在大部分情况下,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读得不是感情不到位,就是语音语调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保护学生朗读热情,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巧妙点拨,以起到提醒和纠正的作用。如于永正老师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一位同学朗读时,把课文中描写杂草的“有气无力”一词读得很重,很响。而文中写杂草被除草剂喷射后“快完了”时显得“有气无力”,应该读得轻些。于老师没有马上指出应该怎么读,而是巧妙地进行启发:“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重读一遍,仍未读好。于老师风趣地说:“你没有完。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他还做了个喷洒药水的动作。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终于读出了应有的语调。于老师评价道:“听了他的朗读,让人感到杂草已经是有气无力了。”于老师幽默的语言终于让学生领悟到语言的内涵。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出准确而得体的朗读评价,以达到及时矫正的效果,如贾志敏老师上课,让学生朗读后,常常有这样一些评价语:“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就更好了。”“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吗读得那么快?要注意呀!”“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表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真是绣口琴心,褒贬相宜,抑扬有度!

不可否认,学生个体认知程度的差异,决定了接受能力的高低,这在朗读上亦有明显的表现和巨大的差距,有的缺少当众朗读的勇气,有的难以纠正习惯性的错误。这部分学生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即使有,也往往以失败和难堪而告终,而富有责任心的老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关顾这些“弱势群体”,较多地给他们以机会和鼓励,如于永正老师在一次教学中就举行了一次特殊的朗读比赛。每组挑选朗读水平最低的学生进行比赛,小组集体帮助强化训练,结果都读出了新的水平,让同学们集体评价,评出了四个第一。这样的设计,这样的评价,怎能不扬起学生前进的风帆呢?又如贾志敏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指导一学生朗读,那个同学因为连续六次都没能纠正自己的读音,伤心得快要哭出来了,贾老师仍充满信任地让他再读一遍。此时的贾老师是那么慈祥、和蔼,目光中满含着信任和期待。当这个学生终于在第七次读成功时,贾老师激动地把他抱了起来,这是贾老师对他的最好评价,对他的最真诚的赏识。贾老师的耐心和他那情不自禁的举动,感动了每一个师生,整个听课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热情、恰当、富于个性的朗读评价语是随机的,即兴的,常会带来瞬间的精彩,但她又深深扎根于教者丰厚的教学功底、人文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她给予学生的不仅是一种能力和技巧,更是信心和力量,是让生命之舟在沧海中鼓起神奇风帆。所以,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参与评价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修正自己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发现对方的优点,以此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由此可见,相互评价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去评价别人,发动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但是,学生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而不要过于系统。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教师的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对于学生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还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不是面对着老师,而是应对着被评价的同学,用第二人称"你"而不用"他(她)",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互动的主体,而不能把同学作为学习的第三者(旁观者),只对着教师谈自己的感受。被评的同学在评价之后也有所表示(道谢或坚持自己的看法),教师再从孩子的参与度给孩子一个评价。(先肯定,再提不足,有建议更好)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朗读的成果时,我指导学生也像老师刚才那样评一评同学读书的情况。经过一番指导,学生也不再用模糊性的语言"很好"、"不太好,声音有点低。"等对同学进行概括性评价了,学生的评价也变得具体、贴切起来,有的同学说:"王明同学,你读得不错,读出了柳树的美!林宇,你就差一点,你和老树感情不够深,声音有点哑。"……慢慢的,我觉得学生由拿着放大镜给同学找缺点逐步地向客观的评价甚至是欣赏同学方面努力了。

原先的评价只是重视单向的评价,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则突出双向性,也就是说,通过评价对方的优点,从中反省自己的缺点,又通过对方的缺点来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当学生的优点被别人承认时,内心会产生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眼光是非常犀利的,一点点的不足也不放过。例如:同学之间在互相看老师听写的'生字时,对方有一点点的毛病也不放过,当对方问为什么时,他会说出原因,让对方听了之后,哑口无言,只好下决心下次把这个字写好。在寻找同学身上的优点时,他们会说:“小明的字写得比以前工整了”等等这些,不难看出学生在互相评价时是多么的认真。学生的互评,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有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的互评更全面,更客观,常常记录了教师看不到的闪光点。学生互评的关键是发现对方的优点。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就会注意发现同学的言语、行为和作品的优点,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学生互评,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了解。

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轻松、愉悦、平等的师

生关系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 "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如在教学小语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教师读课文前。教师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注意读出柳树的美,小枣说的话要用温和的语气读”……师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说我不会结枣子吧'我就没有听清楚。"教师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教师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又如:音乐老师在歌曲范唱完后,诚恳地问学生:“老师唱得怎么样?”同学们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一个愉悦、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懂得了怎样更好地来学习音乐。这样的评价体系是立体的,交互的,开放的。

师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确实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推进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四、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以自身作为评价主体而对自我进行评价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并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评价,学生可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习的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我,因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已的鞭策。自我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由学生自学而产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自学的欲望和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教师改善教学也能提供有益的信息。学生自我评价往往比教师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获得成就感。

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后,都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还要注意以下的问题:自我评价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考虑设定的方式:一是由教师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然后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由教师给出的几个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学生从中进行选择,然后进行自我评价;三是完全由学生自己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进行的自我评价。这些评价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在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做小老师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这三种方式既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作为不同的评价主体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茄子和西红柿的异同,分工合作完成观察记录的活动中,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组活动开展的特别顺利,观察记录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就请这个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他想了一想,说"我们小组,有的负责说,有的负责写,还有的专门帮助查字典,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务。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方法特别好。"另一个组员补充道:"你看我们组的同学,现在都在欣赏我们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很高兴!可是其他小组的同学每次都自己顾自己,谁也不听谁的,这样根本就合作不好。"听了他们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老师及时地给予了鼓励,并号召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学习。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评价,如“现在我敢站在讲台上演讲了,我新学会了一篇课文,背了一首诗歌,学会了几个英语单词”等等都可以。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记录自己的优点,也要把自己的缺点记录下来,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评价自己,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提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自赏和自责中敢于肯定自己,提升自我,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

总之,评价无定法,但一定要有法,得法。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要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土地,让他们都能茁壮的成长,让鲜花和小草都能得到阳光雨露,让学生人人都能成才。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