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家风的国旗下讲话

时间:2024-09-20 18:26:29 来源:风铃百科 作者:管理员
培养良好家风的国旗下讲话

一直以来,我都想拿起笔,写一写记忆里的父亲,既是缅怀父亲,更是将父亲“敢闯敢拼”的精神写给子孙后代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父亲因突发疾病离世很久,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尤其是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娓娓讲述他成家立业故事的场景,现在想来依旧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夜。

父亲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战乱年代。他有两位姐姐和一位妹妹,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在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因不堪忍受饥饿,独自外出闯荡,在离家十几里的一户上等人家里打工谋生。为了填饱肚子,父亲起午更,睡半夜,喂养牲畜,下地种田,终日劳作。凭着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劲头,作为外来户的父亲逐渐赢得东家的好感和信任,在村里站稳脚跟。

好景不长,胶东地区燃起抗日烽火。时年不满20岁的父亲,不甘屈从于异族铁蹄,果断应征入伍,跟随直奔战场。在枪林弹药的抗战一线,父亲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南征北战,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班长、排长直至连长。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按照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此时的他已到而立之年,在我爷爷奶奶操办下,与老家一位姑娘(我的母亲)成了家。

稳定的工作、幸福的生活似乎正向父亲“招手”。可是没多久,家乡闹起了灾荒。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用一封一封加急电报,催促父亲返回胶东老家。为了照顾年迈的“双亲”,孝字当头的父亲毅然辞去了公职,带着母亲、哥哥和我返回老家——胶东半岛鹊垛山下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

这是父亲人生经历中的一次大转折,由吃“公粮”转为下地种粮,由公家人变为庄稼汉。但一直坚守“以孝为先”传统美德的父亲没有丝毫遗憾和抱怨,而是迅速调整心态,积极适应新角色,以敢闯敢拼的满腔热情投入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生活中去。参加集体劳动,他不怕苦不喊累,没出几年便成为种庄稼的行家里手。乡亲们对他心服口服,推选他担任生产大队大队长,他一干就是十多年。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粮田实行“分田到户”后,父亲又带头叫响了“争当‘农业学大寨’典型”的口号,和其他大队干部一起,组织和带领百姓整地改土,兴修水利,实现粮食连年丰收,不仅村里上交“公粮”多,而且百姓手中“口粮”富富有余,这在当时全公社里都颇有“名气”。

“分田单干”鼓励百姓致富,自己首先要干在头干在先,而且还要干出效果,父亲那股“敢闯敢拼”的精气神又来了,在近10亩的自家田里摆起“擂台”。他根据土质情况,科学安排,因地制宜,因情施策,什么作物成活率高、产量高就栽种哪种作物,他要以实际行动向乡亲们证明自己的能力。在那个农机化水平尚停留在初始阶段的年代,向土地要产量,全靠拼体力。父亲带领全家老少,起早贪黑,汗一身土一身,手上老茧磨成了串。一年秋季,父亲因连续下田出汗多感染伤风,为了不影响秋收,他竟然在吃药时偷着加量,结果因用药过多险些中毒,被送进公社医院。医生劝他多休息几天,可父亲实在放心不下地里活,感觉稍好就返回农田。

后来,父亲又从自己做起,以身示范,带领乡亲们发展家庭副业。无论养猪、养长毛兔,还是加工手工艺品,父亲样样都干在全村前列。

父亲自己敢打拼,还用“敢闯敢拼”的精神教育和激励全家人。他要求我们兄弟姐妹4人在校学习要力争上游,在家劳动要积极主动,不要偷懒。

敬爱的父亲,您敢打敢拼的作风,我们晚辈会铭记在心;您永不言退、永不言难、永不言弃、永不言败的精神,我们更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同级分类